首页 宏观研究 7月金融数据点评:货币如何支持扩内需?

7月金融数据点评:货币如何支持扩内需?

宏观研究 76

事件描述

      8 月13 日,央行公布2024 年7 月金融统计数据:1-7 月,社融新增18.87 万亿,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 万亿;7 月末,社融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M2 同比增长6.3%。

      事件评论

      政府债仍是主要支撑,信贷则创历史新低。7 月新增社融0.77 万亿,同比多增0.23 万亿,其中政府债是主要支撑。具体来看:1)7 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767 亿,为2005年7 月以来当月值再度录得负增长,同比-1131 亿,一方面,金融行业增加值核算方式调整为利润导向,信贷“挤水分”影响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仍较疲弱。

      2)7 月政府债新增0.69 万亿,同比+0.28 万亿,主要是国债净融资同比发行较多。3)7月企业债新增0.2 万亿,同比+0.07 万亿;4)非标方面,7 月信托贷款同比减少256 亿,委托贷款同比多增336 亿、或与基建配套融资有关,未贴现票据新增-1075 亿,同比+888亿,对当月社融同比多增做出一定贡献。

      居民、企业中长贷仍承压,票据是主要支撑。7 月当月新增信贷2600 亿,同比-859 亿。

      分部门来看,7 月居民部门信贷新增-2100 亿,其中短贷、中长贷新增-2156 亿、100 亿,同比-821 亿、+772 亿,指向当前暑期出行旺季下,居民消费信贷需求或弱于同期水平;居民中长贷同比录得多增,一方面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也指向5.17 地产新政、7 月降息落地后,居民中长贷需求小幅改善,但当前居民存量、新增房贷利率之间差异较大,居民或仍有提前还贷倾向,关注后续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可能性。7 月企业部门信贷新增1300 亿,其中短贷、中长贷同比-1715 亿、-1412 亿,一方面指向当前企业融资需求较弱,另一方面也与前期规范手工补息和整治资金空转有关,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提前归还了贷款;7 月企业票据融资同比+1989亿,票据具备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下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M0 增速攀升,M1 增速续降,M2 增速回升。7 月M0 同比增速攀升至12.0%,M1 同比增速续降至-6.6%,M2 同比增速回升至6.3%。暑期消费旺季,出行旅游、现金需求增加,M0 增速攀升。从存款来看,7 月居民存款同比+4793 亿,企业存款同比-2500 亿,财政存款同比-2625 亿,居民存款同比增加,财政逐步发力、财政存款释放,是M2 回升的主因。而M1 持续负增,再创新低,除了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的影响,地产低迷、企业资金需求较弱亦有一定影响,此外我们测算的“M1+居民活期存款”同比增速为-1.9%。

      金融增速回落至匹配区间,货币宽松、扩大内需仍可期待。7 月社融存量增速回升至8.2%,剔除政府债口径的社融增速和社融口径的信贷增速则持平至6.7%、8.3%。考虑全年实际GDP 目标增速为5%左右,CPI 预期目标为3%左右,当下8.2%的社融增速已基本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而6.3%的M2 增速虽然偏低,但高于上半年4.0%的名义GDP 增速。本月金融数据披露之后,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文《合理看待当前金融数据变化》,也提到“金融数据增速高于名义GDP 增速,总体保持合理增长”。而对于金融数据的低迷,《金融时报》也再次表态,未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用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信贷数据收缩的背后,是新旧动能切换必经的阵痛期,是盘活存量治理空转的客观结果,而社融仍相对平稳,则反映了以政府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但同时,《金融时报》也期待,“未来经济政策着力点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随着消费恢复,经济循环会更加顺畅,也将创造出新的有效融资需求”。8 月13 日,央行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 亿元,支持12 省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在配合扩内需上,货币政策仍有较多工具,例如《金融时报》提及的“5 年期以上LPR 下降有利于减轻房贷借款人利息负担,促进消费”,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国内货币空间将进一步打开,降准降息、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结构性工具等均可期待。对于长端利率,《金融时报》认为央行“喊话”显效,后续仍需关注央行引导的合意区间。

7月金融数据点评:货币如何支持扩内需?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于博/宋筱筱/蒋佳榛 日期:2024-08-1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