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细节:如何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宏观经济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细节:如何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宏观研究 77

  研究结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部分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包括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进一步提出,应“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人文教育的功能被市场广泛讨论,实际上,由于科技突破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有目共睹,在海外也存在着与国内相似的趋势和关切。根据中国新闻周刊2024 年7 月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的采访,海外研究显示2008 年以来美国文理学院的人文专业学生人数已从三分之一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学生数也下降了30%左右,而这两类大学是美国人文学科的主要阵地,由此可见,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下,人文教育如何寻找定位、如何发挥作用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困惑,强化其与科技的协同或将成为一种答案。

宏观经济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细节:如何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如何理解人文底蕴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相比2016 年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来说增加了对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强调,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意味着包括科技在内的发展成果都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理念背后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本思想的支撑。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人文与科技的协同,使跨学科思维方法助力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相关实践在各个高校已有诸多案例,如:(1)2022 年教育部公布31 个新增本科专业,其中之一为“科学史”,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文理综合发展潜力的精英人才;(2)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打造了一批“人文金课”,目标是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其教学团队组成多样化,本身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如分享《史记》《春秋》的是测试领域的研究者,讲授《红楼梦》的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科教授;(3)南方科技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设有人文科学中心,下设学术方法论与文化创意教研室、写作与交流课程教研室、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等多个分支,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觉引领意识、适应当下和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创造性人才。

      此外,技术伦理也是人文与科技的重要交集,尤其是近几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之后,如何确保其应用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已经是一个全球性话题。2021 年9 月25 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文件规定,人工智能各类活动应遵循以下基本伦理规范:增进人类福祉(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类共同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人类根本利益诉求,遵守国家或地区伦理道德)、促进公平公正(推动全社会公平共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保障人类拥有充分自主决策权,有权选择是否接受人工智能提供的服务……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人类是最终责任主体,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提升伦理素养,这些要求的背后都存在着重要的人文考量。

      风险提示:学科专业设置无法迅速跟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风险;就业压力导致教育理念的落实出现偏差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国翔 日期:2024-08-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