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动态报告:中国资产的破局关键

宏观动态报告:中国资产的破局关键

宏观研究 103

  核心观点

      前不久套息交易逆转,流动性冲击下全球股市暴跌,中国市场跌幅较小,市场意识到全球同此冷热,并且中国资本市场关注点还应落在国内。

      最近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股债流动性均有收缩趋势。中国资产流动性收缩背后,是负债刚性之下实体部门为还债而开启去杠杆。

      市场担心这种流动性收缩的影响,我们认为流动性风险有限,因为放松金融条件有助于缓解去杠杆节奏。

      经济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的流动性收缩缓解,均需要货币宽松。当下实际利率偏高,货币调控的大方向是宽松。对此央行行长近期有相关表述。

      只不过央行需要兼顾内外多重目标,市场需要多些耐心等待宽松。

      摘要

      进入8 月,A 股日均成交规模一度低于5000 亿元,而此前交易热度较高的债市,近期活跃券成交量也在下降。

宏观动态报告:中国资产的破局关键

      面对流动性收缩,市场开始困惑,中国资产核心矛盾是什么,中国股债两大资产又反映了怎样的宏观情境?

      一、开年以来债优于股的趋势明确,只不过近期股债流动性有所收敛,市场对此颇为关注。

      今年中国资本市场股、债、汇、商市场综合表现,一句话总结便是风险偏好收缩。股票疲软,债券牛市。

      近期市场还经历了新现象,股债流动性均有下降,对此市场较为关注。

      进入三季度,A 股流动性下降,沪深日均成交量一度降至5000 亿元以下。

      央行调控利率节奏之后,债券市场迎来两个定价机制,一则是央行给定价格(也是政策层面试图引导的市场走向),二则金融机构欠配驱动的债市价格。二元定价机制之下债市成交量下降。8 月21 日,7 年和10 年国债活跃券日均成交量均不足300 笔,低于之前2000 笔的日均成交。

      二、中国资产中国定价,中国资产的主要关注点还应落在国内。

      此前市场一度认为中国A 股疲弱的矛盾在海外。因为美国利率偏高,美股(尤其科技股)被全球资本抱团,全球的美元流动性回流美国本土,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被抽离流动性。

      日元套息交易逆转过程中,美元流动性迅速从美国科技股流出,流向美债或回流日本。因为一度担忧美国经济硬着陆,科技股抱团瓦解,全球股市大跌,中国A 股在这一过程中跌幅弱于海外市场,但也未受益于套息交易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冲击。

      这让市场意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关注点还应落在国内。当前中国资产表现呼应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现实,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性现象。7 月政治局会议高度提炼了当下宏观所处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

      三、流动性收缩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背后是实体部门偿还债务而开启去杠杆。

      市场有一个困惑,缘何今年微观体感上国内需求弱于去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核心CPI。

      核心通胀之所以重要,因为核心通胀主要波动贡献是房租,所以核心通胀可有效描述就业情况。当前中国核心通胀同比0.4%,低于之前两轮需求疲弱时期(2012 年和2014 年),说明当前居民收入预期偏低。

      收入预期下降,地产仍在磨底,所以居民为了避免收入无法匹配负债现金流风险,选择提前还贷。

      这就是为何我们看到今年居民信贷快速下降,居民的消费进一步收缩。证据是2022-2023 年1-7 月居民信贷尚且还有2.3 和2.6 万亿,今年1-7 月地产状态与去年相差不多,然而居民新增信贷只有1.25 万亿,较去年同期缩减1.3 万亿。

      提前还贷对应居民持币动机下降,所以我们看到今年居民存贷增速下行,同时也带来金融机构欠配,机构驱动  超长债牛市。

      四、面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中国风偏资产流动性收缩,市场破局的关键是什么?货币宽松。

      对于宽松,市场一直有困惑:

      第一个问题,需求收缩情况下,能否不宽松,或者少宽松?答案是否定的。参照日本和美国经验,地产从低位走出,经济走出有效需求不足,货币宽松是必要条件。自2022 年地产下行以来,中国央行选择果断降息,对货币方向给出了信号。

      第二个问题,今年LPR 调降,银行存款下降,货币其实已经宽松了,为什么需求还是下行,是否说明宽货币无用?答案也是否定的,货币宽松当然有用。今年1Y 和5YLPR 分别累计下调35bp,核心CPI 下行累计40bp。

      中国核心CPI 设计导致终端物价波动高于核心CPI 反应的波动。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今年以来货币宽松的积极意义。

      货币宽松方向既定,未来我们也可以期待更多货币政策,正如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提到,“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只不过央行需要兼顾内外多重目标,市场对央行宽松的节奏需要保留耐心。

      最后一个问题,怎样看地产和财政宽松?我们认为地产和财政作用起效,也需要宽松货币为基础条件。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君芝/田雨侬/孙英杰/陈怡/王泽选 日期:2024-08-2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