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2024年7月财政数据点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跷跷板”效应

2024年7月财政数据点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跷跷板”效应

宏观研究 76

2024年7月财政数据点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跷跷板”效应

  事件:8 月26 日,财政部公布今年7 月财政收支情况。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 亿元,同比下降2.6%;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 亿元,同比增长2.5%。

      财政收入端的“跷跷板”效应——非税收入“升”、税收收入“落”。7 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录得-1.9%,在扣除留抵退税等特殊因素后,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0.6%、呈现负增长态势。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原因在于其“主成分”税收收入的表现不佳。而在税收收入下滑的同时,非税收入成为了“替补队员”——今年以来非税收入一直保持正增长态势、7 月同比增速高达14.6%,是财政收入端的主要拉动项。是什么导致了税收收入的“落”?又为何促进了非税收入的“升”?或许通过7 月的财政成绩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是经济的“晴雨表”。7 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1.9%(扣除留抵退税等特殊因素后为-0.6%),完成全年序时进度的60.6%,相较于历史同期这一进度较缓。其中7 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速为-4.0%,透过税收收入细项数据表现,我们仍可发现经济的分化——7 月四大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均为负值,说明内需的好转还在路上。

      除了四大税种以外,其他税种的表现也可以说明当前“内需淡”的现象——包括7 月同比增速为-2.0%的地产相关税、-61.0%的证券交易印花税、-12.9%的车辆购置税等等。不过,“外需热”的现象在税收上也有所体现,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同比增速从6 月的-13.6%转正为7 月的16.0%就是一大力证。

      税收收入下滑,非税收入接过“接力棒”。不同于税收收入,今年以来非税收入的表现一直偏强。今年以来非税收入持续为正增速,7 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速更是录得14.6%、已连续三个月表现为两位数增长。非税收入增加的背后,主要系地方政府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依法收缴罚没收入,这些收入支撑非税收入的上行。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强度大于收入。与公共财政收入的负增速不同,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7 月公共财政支出依旧保持正增速、录得6.6%,表明财政支出力度依旧在线。财政支出发力的方向,主要朝着科技、节能环保、基建三大方向集中:7 月财政端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速为48.3%,与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方向不谋而合;7 月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速为16.6%,这同样也是加大科技发展的另一表现;7 月基建支出同比增速为12.1%,财政支出端加强对基建的支持力度、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前期新增专项债发行偏缓的影响。

      政府性基金收入:地产有待重振的影响延续。7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同比增速为-33.6%(6 月为-32.4%)。其中,作为政府性基金收入“主成分”的土地出让收入,其增速从6 月的-35.3%进一步走阔至7 月的-40.3%,这与前文所说的地产相关税增速依旧为负相对应,说明当前距离土地市场的完全好转尚有距离。

      政府性基金支出:降幅收窄的背后是来自于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的影响。7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为-5.0%(6 月为-11.1%),在收入端表现并未好转的情况下,支出端降幅收窄的背后或来自于新增专项债发行开始提速的影响。鉴于前期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偏小,我们认为后续专项债发行大概率会加快,届时对政府性基金支出的拖累也会继续弱化。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出口变动超预期。

机构: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陶川/邵翔 日期:2024-08-2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