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报告:央行里程碑 货币新时代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日常操作,将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里程碑,迎来基础货币吞吐新时代,。8月30日,央行发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2024]第1号,根据公告,央行在 8 月国债买卖的操作方式是买入短债+卖出长债,买入短期国债意在投放基础货币,卖出长期限国债则意在阻断可能的长债泡沫,维护金融稳定。买入短债+卖出长债的组合有助于保持收益率曲线正常的向上形态。
8月央行净买入债券1000亿元,实现基础货币净投放。央行保持“宽货币”政策意图明显,年内国债买卖可能继续保持净买入。本次央行国债买卖公告采用的方式是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告全月操作情况,后续国债买卖可能延续按月公告的方式。
央行为何开启国债买卖的日常操作?第一,中国货币政策仍具有正常操作空间,央行买卖国债是丰富政策工具箱,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方式。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国债买卖操作时点更为灵活,覆盖的期限更为广泛,可以作为其他投放基础货币方式的有效补充。第二,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启国债买卖是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必由之路,国债收益率曲线将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一。政策利率、利率走廊和利率由短及长的传导是实现价格调控的关键。在利率由短及长的传导中,国债收益率曲线将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一。央行收益率曲线的操作目标可能是保持收益率曲线正常的向上的形态。央行保持收益率曲线正常的向上的形态可能有三点考量:保持投资的正向激励、缓解银行净息差、实现自主的降息。现阶段央行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引导可能通过三个公开市场操作工具:逆回购+MLF+买卖国债。未来可能逐步过渡到逆回购+买卖国债。第三,买卖国债是货币与财政协同发力的交汇点。
央行买卖国债可以熨平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冲击,避免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将于 9月 10日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以及 10 月份的人大常委会或是观察增量财政工具出台的重要观察时间节点。届时央行可能会加大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操作,协同发力。
如何看待央行买入 4000 亿元特别国债?不属于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的日常操作,不影响市场流动性。8月29日,财政部发行到期续作特别国债,面向境内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央行面向有关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本次续作特别国债采取定向发行并不影响市场流动性。并且等额滚动发行,央行并未扩表,财政不增加赤字。央行本次买入的 4000 亿元特别国债较难作为公开市场国债买卖的储备标的。如果央行通过二级市场卖出本次续作的4000亿元特别国债,最终持有者将从央行转移至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将改变该笔特别国债的用途属性(由收入转移工具变为了公开市场筹资工具),使得政府债券与中投公司资产的对应关系打破,中投上缴利润、财政还本付息的方式也将改变。且如果通过卖断方式出售,理论上来说还本付息将不再是央行和财政之间的内部记账处理,而是财政部需要向金融机构、企业、居民还本付息,这其中可能涉及到预算科目的调整以及是否应该重新纳入赤字的讨论,从流程上或需提请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结合上述因素来 看,我们认为央行未来卖出该笔特别债券的概率依然较低。本次操作也并未列入央行新增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