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0:央行购债的新篇章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0:央行购债的新篇章

宏观研究 76

事件描述

      2024 年8 月28 日,央行官网开设“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专栏;8 月30 日央行发布公告,8 月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 亿。央行买卖国债,开启货币政策新篇章,释放三重信号。

      事件评论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0:央行购债的新篇章


      信号1:央行买卖国债,丰富流动性调节工具,净买入则体现央行呵护流动性的用意。

      目前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工具包括OMO、SLF、MLF、降准等,其中OMO、SLF 偏短期,长期流动性投放则依赖MLF、降准,然而降准的空间在逐步收窄。2003-2014 年为对冲外汇占款扩张,存款准备金率以上升为主,2015 年之后随着外汇占款增速放缓,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调,目前大型、中型、小型银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8.5%、6.5%、5%,而国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历史最低水平是6%。央行买卖国债,则刚好丰富了长期流动性的投放工具。且央行是净买入1000 亿的国债,基本对冲了8 月MLF 缩量的1010亿,指向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货币基调不变,更多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更迭。

      信号2:央行买短卖长,再次彰显央行避免长端收益率过快下行的决心。

      虽然央行并没有公布其购买短债、卖出长债的具体期限,但在8 月29 日央行以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 亿元特别国债之后,央行已具备卖出超10年期国债的基础,本次续作的特别国债分别是10 年期3000 亿,15 年期1000 亿,截至7 月,央行对政府债权1.5 万亿,占总资产比例为3.5%,其中10 年期以上的占比约为23%。央行此次买卖国债,既不同于美国的扭转操作(OT),卖出短债、买入长债,进而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不同于日本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以控制长期利率区间为目标,来决定是购买国债,还是出售国债。央行买短卖长,是基于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在多重考虑下的选择,一方面再次彰显央行对于长端利率过度下行的担忧和引导,另一方面也释放央行并非想要收紧流动性的信号。

      信号3:更重要的是央行购债本身,丰富货币工具箱,提升央行应对冲击的能力。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上货币政策框架、目标和工具均有创新和调整,例如日本2001-2006 年的量化宽松(QE)、2010-2013 年的全面货币宽松(CME)、2013-2024 年的定量和定性货币宽松(QQE),以及美国在金融危机、2020年的多轮QE 等。当然,不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均是在常规货币政策用尽之后,才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目前国内政策利率尚未降至零利率,除了政策利率OMO,存款利率、存量房贷利率等各类政策工具亦还有使用空间。自潘功胜行长6 月19 日在陆家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后,央行货币工具有诸多创新,当前央行开启购债,体现了学习效应,更早的使用、摸索、调整,将增强央行对购债工具的熟练度,提升应对经济金融冲击的能力。

      对市场的影响:释放积极信号呵护股债,利率下行或是长期趋势。

      1)央行买卖国债释放三重信号,其中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央行购债本身,开启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新篇章,增厚了央行未来应对冲击的安全垫,对股市而言是积极信号。此外,近期美联储进一步释放降息的信号,人民币压力缓解,国内货币空间打开。8 月29 日,央行在专家学者及金融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再次提及“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降准降息、存款利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结构性工具等政策均值得期待。

      2)而对于债市而言,此次央行净买入国债也释放了呵护流动性的积极信号,央行并非要收紧流动性,也无意引导利率上行。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短期仍需关注央行引导市场利率的合意区间。在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且在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是关键,而降低居民、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政府的付息压力,推动利率下行,或是扩内需的必经之路。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转向风险。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于博/宋筱筱/蒋佳榛 日期:2024-08-3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