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事件点评:“转按揭”的海外经验

宏观事件点评:“转按揭”的海外经验

宏观研究 73

  海外经验来看,“转按揭”是政府提振经济的政策选项之一。以美国、日本为例,当地产景气度低、居民收入压力较大的阶段,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置换存量房贷,缓解地产相关风险,降低居民支出压力,进而稳定经济。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转按揭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仅依靠居民和银行,更依赖政府参与和主导。由于转按揭涉及到银行、居民等多个部门,海外在实施转按揭政策时,政府会先设立一个特定目的主体,用于收购存量房贷,再由该主体给居民提供新的贷款,这样既保证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也保证了按揭政策实施的范围和效果。

      美国的经验:历史上两度推出转按揭政策,均由政府主导第一段是1930s 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推出了《1933 房主再融资法案》(Home Owners' Loan Act of 1933),政府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HOLC)旨在向房主提供“更优惠、更长期”的按揭再融资。

      “政府出钱”是主要手段。房主贷款公司在联邦贷款银行(联邦住房金融局的前身)的基础上成立,其初始资本为财政部提供的2 亿美元。同时房主贷款公司获准发行不超过20 美元的自有债券,用于现金销售或者交换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最长期限为18 年,由美国政府担保。

      转按揭项目最终以“小幅盈利”退出。在最初的三年里,房主贷款公司向100 多万个家庭提供了近35 亿美元的转按揭。到1950 年,公司已经收回了95%以上的贷款,并通过贷款收益支付了自身的管理费用,美国政府当时预计,当房主贷款公司完全清算时,财政部将全额偿还其资本预付款,外加数百万美元的盈余。

      第二段是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严重压力,美国政府再度推出了转按揭相关的政策

      2008 年7 月美国推出《住房和经济复苏法案》(Housing and EconomicRecovery Act of 2008),其中联邦住房管理局会提供新贷款来置换困境家庭的住房按揭贷款。

      这项转按揭方案公布之初计划实行3 年,承保高达3,00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预计将为约40 万房主提供服务,但实际效果不佳。截至2009 年2 月,联邦住房管理局仅收到451 份申请,批准了25 笔贷款。一方面是因为政策落地较慢,错过了还贷困难家庭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费用、高利率,以及需要分给政府一半的未来房产增值收益,导致许多家庭选择直接断供。

      2009 年2 月奥巴马政府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由联邦住房管理局进一步推出了住房可负担再融资计划(HARP),向房产“资不抵债”的房主放宽再融资条件。

      计划实施初期,由于“抵押贷款保险”的限制,许多房主在向原贷款人进行再融资时遇到了困难,不过随着计划每年由国会更新,按揭再融资的阻碍逐渐打通,并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增加规模,2009 年直至2018 年该计划终止期间,近 350  万户家庭利用HARP 再融资来降低利率或降低抵押贷款的负担。

      由于HARP 较好的政策效果,美国至今依然有存续的类HARP 的再融资政策。

      截至2022 年第四季度,美国有120 万笔抵押贷款处于负资产状态,他们可通过“两房”各自的救济政策进行再融资,但申请资格较HARP 有所收紧。

      日本经验:转按揭政策成本较高,主要依靠合同条款创新1950 年后日本财政部注资的日本住房贷款公司(GHLC)向大量日本居民提供了房屋及按揭贷款。1990s 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大幅下调政策利率。

      但由于许多日本家庭与住房贷款公司签订了固定利率按揭合同,且政府缺乏如上述美国较好的转按揭措施,按揭早偿现象居高不下。

      2007 年日本住房金融厅(JHF)取代了亏损的住房贷款公司,继续向家庭提供长期、固定利率的按揭贷款,但优化创新了合同条款,例如“Flat 35”,旨在帮助居民更从容地应对利率变动或偿债困难。

      日本家庭也可与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签订浮动利率按揭合同,同时理论上可以在不同银行之间转按揭,寻求节省利息、调整期限。但由于产权转让、估价、以及按揭保险产生的费用,日本住房转按揭的成本较高,因此在现实中的实践较少。

宏观事件点评:“转按揭”的海外经验


      风险提示:海外环境与国内不同,政策可能不可比;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机构: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陶川/吴彬 日期:2024-09-0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