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伴读系列(36):城市更新资金从何而来?
研究结论
近期湖北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深圳、广州、济南等地也设置了专门的城市更新机构,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房地产市场由增量转向存量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话题。在此过程中,资金来源是更新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从海内外一些具体案例来看,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特性。
刘亚慧、刘勇(2024)在“德国城市更新资金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梳理了若干来自德国的经验,包括:(1)明确各级财政出资比例:德国以制度形式规定联邦、州和市政府根据三分之一原则,平等分担城市更新项目所需费用,部分特殊情况下出资比例划分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纪念碑维护项目,市政府筹款比例可降至20%,联邦和州政府各出资40%,如果项目所属的市政府预算紧张,其筹款比例可降至10%,联邦和州政府各承担45%;(2)资金资助需要先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对城市的区域空间进行划分,确定长期优先发展区域,整体发展思路确定以后,每个单独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对项目未来发展的确定性承诺可以提升投资的可预测性,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3)规定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节能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等;(4)撬动社会资金流入。当地社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社区基金直接用于小型的微改造项目,联邦,州和地方公共建设基金提供不超过50%的资金来源,其余部分来自企业、社区、个人或市政府的其他资金;(5)拓宽参与渠道:满足条件的居民可以直接申请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如私人业主有机会向市政府申请对其建筑物翻新给予财政支持;私人业主和租户都可以申请拨款,用于住宅楼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以及增加防盗措施来提高住宅安全性。同样研究德国的胡淼、周俭(2023)“德国柏林城市中心区更新的经验与启示”一文提到了City West 街区项目,2014-2016 年,该街区13 项地区基金项目中有8 项来自教会和各协会、3 项来自大型企业、1 项来自柏林工业大学、1项来自个人,项目的资金筹措、方案设计和实施均由上述本地力量主导完成,政府给予占项目成本50%的资金补助。在合作项目“光之珍珠”中,灯光装置的设计、建设成本由公共资金承担,日常电力运营和维护成本则在当地注册协会AG City 的协调下由周边私人企业共同承担,此外项目还受到了“活力城市”基金会的资助和私人赞助商的实物捐助,相关案例表明本地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本地企业和社会团体是德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关键力量。
风险提示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