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延迟退休的全球经验
9 月10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此前三中全会亦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本文梳理海外延迟退休的实施背景、推行经验,以及对广义财政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 全球对比而言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尤其是女性退休年龄纵向比较而言,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于20 世纪50 年代制定,期间随着预期寿命提升、退休年龄的调整有所滞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1970 年的57 岁提高到2021 年的78 岁。而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20 世纪50 年代确定为男性60 岁、女干部55 岁、女职工50 岁后,已超过70 年未调整。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平均工作年限的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特别是教师、医生等依赖高学历人才及经验积累的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由此,很多国家在过去5 年间选择延长退休年龄,如法国、德国、越南等,通常采用每年推迟2-3 个月的方式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并引入“弹性退休”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允许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提前或延后退休。
2.延迟退休有助于减缓养老金压力、增厚人力资本,释放部分高素质生产力退休有助于增厚人力资本,在中长期提振经济增长。延迟退休方案若年均增加劳动力人数百万,则可能提振劳动力人口0.1-0.2 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中国50-59 岁退休女性共有约1.2 亿人、占总人口8.4%。鉴于近年女性大学入学率超过男性,适度缩短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对增厚高质量人才积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延迟退休有助于改善人口抚养比、缓解养老保险资金平衡压力。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 年底、全国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接近3 亿人、占全国人口约21%,若不考虑财政补贴,在维持现有养老金替代率、不改变现有退休年龄的假设下,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可能逐步扩大。
3. 国际经验看,延迟退休通常引入弹性激励措施、伴随养老金制度改革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推进延迟退休通常会设置过渡期,配套非对称的激励及惩罚措施,即提前退休会降低养老金收益,而延后退休则能增加养老金收益。同时,从事体力劳动和健康风险高的劳动者允许更早退休且豁免处罚。
我们总结了十余个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经验,将具体执行方式分两大类:
1) 每几年将退休年龄提高数月,直至目标退休年龄。如法国从2010 年开始,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0 岁逐步增加到62 岁,每年增加3 个月,直到2018 年实现新的退休年龄。
2) 与预期寿命挂钩调整退休年限。如丹麦每5 年调整一次退休年龄。
其他国家的延迟退休政策通常也伴随着养老金制度改革。以日本为例,除了调整退休年龄,还同时进行了与之相匹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如实行现收现付与资金积累相结合的养老金模式,从2004 年起逐步提高养老金的缴费率,下调养老金平均替代率,提升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方案仍待明确,海外经验的适用性不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