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深度报告(二):土地财政退潮-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折点与地产的未来
报告要点
房地产弱势徘徊尚未触底,房价下跌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根据央行公布的居民资产负债表调查数据,过去两年房价的下行已冲击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两侧。在财富效应传导下,消费与投资预期明显下降,居民部门表现为社零数据偏弱,企业部门表现为投资放缓、M1 负增长,金融市场也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窄。我们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重心依然是解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土地财政下滑后的财政缺口,对地产问题的处理处在“等待”阶段。相较于房地产,宏观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以最小的成本跨越中产收入陷阱。在中性假设下,房价的回落速度将继续延续至2025 年末-2026年初。如果2026 年数据依然处在大幅下滑的通道上,那么脱离“泥潭困境”的机会成本就将大大增加。
土地财政逐步退出,或要依靠增长脱离泥潭。土地出让金收入回落导致地方财政迈向紧平衡,中央“救市”政策难以获得配套资金落地。“三条红线”导致开发商流动性枯竭,叠加销售疲软影响了购地需求,打破了过去二十年地方财政对出售土地资源的依赖循环。从数据观察,在23 个省市中,仅有个别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迹象,其余省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依然处在继续下行的趋势上。
截至6 月,地方土地使用权出让累计同比增速-14%,连续25 个月负增长,对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我们认为在消费偏弱的背景下,逐步下划消费税至地方在短期内难以起到支撑作用,走出困境更需要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
土地财政走弱对产业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我国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价格的分化日趋明显。2008 年至2023 年,全国工业用地平均价格从446元/平方米上涨至859 元/平方米;而居住用地平均价格从922 元/平方米攀升至7562 元/平方米。作为一种再分配工具,土地财政的弱化有可能削减地方政府对产业的补贴,影响出口竞争力。
短期稳定政策或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大保交房、收储等一系列政策加强对数据回落的支撑。从国际经验观察到短期刺激政策对地产的支撑有限,长期依然要靠经济增长破局。伴随土地财政的退出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地方财政结构的优化,将逐步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
风险提示: 1、政策出台力度不及预期,房地产数据进一步走弱;2、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速度放缓,发展模式转型迟于计划。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