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伴读系列(37):干中学”与技术进步

宏观伴读系列(37):干中学”与技术进步

宏观研究 90

  研究结论

      东方宏观战略小组现推出“宏观伴读”系列,话题聚焦宏观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内容上结合海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旨在从细微处去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变。第37 期聚焦“干中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

      “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最早于1962 年由Arrow 在“The Economic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中系统性地提出,参考《“李斯特命题”的数量化模型分析》(左大培,2015)其中文定义指的是在从事产品生产活动的同时自动地积累知识、增加经验和工作技能,技能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提高相应产品在给定人均实物资源下的人均生产率。这样,“干中学”使得从事某种产品生产本身就自动提高了给定实物资源下人均该种产品产量,这也被称为生产的“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

      然而,从既往研究来看,“干中学”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有极限的:

      (1)“干中学”效应和贸易环境相叠加可能对长期技术进步产生负面作用。根据《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杨小凯等,2001),在开放条件下(即自由贸易),专门生产低技术产品的落后国家,由于“干中学”效应提高了低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强化了低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可能使落后国家只能从事传统部门的生产,影响了落后国家的产业升级。简而言之,对于低技术国家来说,开放条件下“干中学”有助于技术进步,提高福利,但是对于中技术国家,反而容易陷入“中等技术陷阱”,产业升级停滞,技术进步减缓。

      (2)高端技术很难仅依靠“干中学”就实现技术突破。Galor & Moav (2002) 首次提出了“侵蚀效应”( erosion effect),表明学习新技术所需时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而递增,因而,劳动的潜在有效单位会由于从现有的技术状态转移到更高级的技术水平而递减。而《干中学、过度投资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李尚骜等,2011)对这一机制进行了解释,文中将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发挥作用的渠道之一归结为工人的干中学行为,工人通过干中学产生新思想,推动技术进步,但因为先进技术往往需要更庞大的资本投资量,这将增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结合的难度,反过来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干中学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抵消掉“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这使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正向驱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长远增长和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一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干中学”,但要脱离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身份却不能只依靠“干中学”,必须要加大教育有效投入,这也是目前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投资发展经济时所要面临的挑战。

      然而,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在2023 年9 月一篇名为“The Long-Run Decline of Education Qual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质量表示担忧。虽然数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实际教育质量(以完成5 年学校教育的条件性识字率来定义)却基本停滞,且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例如,文中重点分析了印度案例,主要有几个结论值得关注:(1)与2005 年的样本相比,2015、2019 年的同龄印度女性的识字率大幅下降;(2)即便考虑到年龄效应(随着生命周期的识字能力下降)和时期效应(例如,调查在抽样或现场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2005 年的调查样本和现在可能有显著差异),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也没有完全消失。

宏观伴读系列(37):干中学”与技术进步


      风险提示

      海外文献的结论不契合国内实际情况的风险;引用的学术研究、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国翔 日期:2024-09-2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