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多地提示债务违约风险 怎么看?
化债政策具有持续性,已初见成效
2023 年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随后相关配套政策逐步落地,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023 年9月,本轮化债的核心文件35 号文出台,对化债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各省进行分类管理,尤其支持化解12 个重点省份的高息债务,核心在于通过置换重组优化债务结构,延长债务期限,降低付息成本。随后47 号文、14 号文、134 号文等政策持续出台,表明化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政策转向。在化债政策的支持下,城投债发行利率实现大幅下降。银行贷款和非标债务也在置换重组进行中,实现了债务成本的降低,期限的拉长。
全国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结构性压力加大
2024 年以来,虽然对于房地产的支持政策频出,但土地市场仍然较差。1-8 月,全国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47 万亿元,较2023 年同期下滑35%,并且从结构上看,城投拿地占比较高。在此背景下,部分区域在2024 年1-6 月的财政预算执行报告中提示“债务违约风险”。经过我们两种方式的测算,全国的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结构性压力加大。首先是负债率,全国2023 年末法定负债率为56.2%,低于“马约红线”。即便将市场担心的城投有息债务的一半都算作政府需要偿还的,负债率为80%,也低于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其次是测算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能否覆盖城投有息债务的利息支出。假设2024 全年土地出让收入按照1-8 月35%的比例下滑,全年收入为3.08 万亿元,对城投利息支出的覆盖比例将由2023 年的172%下降至122%,偿债压力有所加大,但仍能覆盖。但是,部分区域偿债压力确实因为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而加大,难以100%覆盖利息,存在结构性问题。
化债背景下,城投债短期内发生实质性违约的概率较低
虽然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增加了城投偿债压力,导致部分区域公开提示债务违约风险,但全国层面的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亟需解决的是结构性问题。在化债政策具有持续性的背景下,城投债短期内发生实质性违约的概率较低,否则将前功尽弃,导致利差走扩,城投债发行利率大幅抬升,债务置换重组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演化为系统性风险,而这样的后果是中央不想看到的。并且,我们仍有一些政策工具可以使用,以缓释债务风险,比如特殊新增专项债、特殊再融资债等。
风险提示
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城投政策收紧;负面事件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