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经济热点:节前的宏观悬念
国庆长假的即将来临是否意味着预期将趋于平淡?我们认为看似如此实则不然。美联储降息后中国央行的不跟随似乎将宽松的悬念留到了节后,但结合当前宏观形势和梳理历史来看,我们认为这一次,不应低估节前宏观政策定调变化的可能性。
从当前宏观形势来看,一些微妙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在9 月中旬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对于“坚定不移”还是“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地方的表述不尽相同,可能需要尽快统一认识。
二是最新的财政数据(1-8 月财政收支缺口增至2.61 万亿)和就业数据(8 月16-24 岁青年失业率升至18.8%)凸显了基层“三保”和稳就业的迫切性。
三是从8 月经济数据来看,四季度GDP 可能需要5.4%的增速,才能保证实现全年5%的增速目标,可见在宏观定调上提前布局四季度是关键。
而梳理历史,也不乏一些重要的政策信号赶在十一长假前悬念落地(比如2014 年的“930 新政”),甚至一度催化了假期间的海外市场。只是这一次,我们认为更应关注宏观定调上的信号。
近期宏观发出的两大新信号:一个是各省对于经济目标的理解和表态可能不尽相同,部分省对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定调仍是“坚定不移”,而有些省却 “努力完成”。另一个是最新数据显示财政收支缺口仍在进一步扩大,在“财政收入偏紧+财政赤字也并未扩张”的双重影响下,财政支出的发力难免受限。
上半年成绩不同,各省对下半年完成目标的表述也有三种不同:首先大省继续承担“压舱石”角色,广东、江苏、山东、浙江GDP 占比前四省均表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次上半年GDP“步调稍慢”的中坚省份紧抓落实、加快节奏,力求“后来居上”,如河北、辽宁、湖南上半年GDP 实际同比增速虽较全年目标落后0.5-1.5pct,但依然强调“坚定不移”;最后是上半年经济动能相对偏弱的省份,在结合实际情况、重估经济目标后偏向“努力完成”,如海南、黑龙江、青海上半年GDP 实际同比增速较全年目标落后4.0-4.9pct,表态以“全力以赴”、“努力完成”为主。
经济大省还将如何继续“挑大梁”?可能还需更多定调。以四大经济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以及成渝双城)来说,四大增长极以8.5%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37.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一半的经济总量,可谓是我国的“经济先锋”。继2023 年以来,四大增长极的经济增速就持续领跑全国、充分发挥“扛大梁”的作用,对比之下其他省份的经济表现就略微逊色了些。但今年二季度,除成渝地区外的其他三大增长极经济增速均有边际放缓。若想要全年实现“5%左右”增速目标,那么如何加速“经济大省”增长新引擎的发展、或如何使其他省经济“紧跟步伐”,是宏观经济的重中之重。
风险提示: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地缘因素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