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1:是重大转向吗?关注持续性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1:是重大转向吗?关注持续性

宏观研究 84

事件描述

      2024 年9 月24 日,国务院召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央行拟推出系列组合拳:(1)总量工具,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提供约1 万亿流动性,年内或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OMO、LPR、MLF 分别下调20、20-25、30BP,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约50BP;(2)结构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支持比例从60%提升至100%,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3)地产工具,将全国层面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我们从政策力度、政策效果、市场影响三方面进行解读。

      事件评论

      1、政策力度上:期待已久,虽迟但到,直面矛盾,单次组合拳力度不低。

      一方面在政策信号上,今年7 月政治局会议即强调要“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在经济需要上,不仅是宏观经济目标完成度的需要,还有微观主体的经营压力和预期。因此,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宽松货币环境的保驾护航,增量政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年初我们在深度报告《宽货币到宽信用,还有多远?》开篇即强调,制约货币宽松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汇率和银行净息差。对此,央行今天给到明确判断,这次货币政策组合将会有利提振经济增长,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而本次存款利率跟随同比调降,央行测算降息之后银行净息差仍将保持稳定。总结来说,本次组合拳,市场期待已久、虽迟但到,央行审慎研究、直面矛盾,时机已来,力度自然不弱。

      2、政策效果上:同步降低新增、存量融资成本,对资本市场定向提供流动性超出预期。

央行动态跟踪系列11:是重大转向吗?关注持续性

      (1)总量工具-降准,提供流动性支撑。8-9 月政府债发行有明显提速,尤其地方专项债,适时降准除了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还彰显央行呵护流动性的良苦用心,是央行积极与财政协同的表现,若后续财政积极发力,降准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2)总量工具-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负担。日本贴现率从1991 年6 月的6%降至1995 年9 月的0.5%,年均降幅约110BP,而目前我国5Y-LPR自2021 年12 月以来,考虑此次拟降息20-25BP 后,降幅为100BP 左右。2019 年央行调查数据显示,房产约占中国居民资产的60%;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5 月,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价已较高点累计下滑逾二成。负债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杠杆率将被动提升,因此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是定向对居民的福利支持。央行提及本次存量房贷利率将下调约50BP,若考虑年初存量房贷利率约4.27%左右,降完后接近3.77%;若LPR 下调25BP,新增房贷利率(考虑下限减45BP)将降至3.15%,于存量而言,这部分效果或将于明年重置时体现,具体操作关注后续调整细则。新增、存量房贷利率进入3.5%以下水平,接近银行理财收益率。

      (3)结构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提高央行支持比例。有一定利好,但工具关键在于仅可以展期4 次,期限最长为5 年,且到期需要偿还,因此截至今年6 月末,使用比例仅4%。

      (4)结构工具-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是较为超出市场预期的部分,两个工具定向支持股票市场,初期规模分别为5000 亿、3000 亿,后续预计还有新增。前者是活化非银机构存量金融资产,将其手中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与央行换成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后者针对上市公司,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金融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能力。这有点类似于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详见报告《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结构性货币工具》),也与日本2010 年全面宽松(CME)时直接购买ETF 的政策相类似,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财产信托最高是2 万亿日元,最高占比1.7%,但有中国特色,后续关注期限、展期等细节。

      3、市场影响上:是短期稳增长,还是政策思路重要转折点?关注政策的可持续性。

      (1)在“金九银十”,以及四季度努力完成全年目标的关键时期,系列组合拳短期对股市而言是积极信号。但预期能否扭转,还要观察后续政策持续性和政策思路是否迎来重大转折。诚如央行所言,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空间,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央行工具箱还是丰富的,应对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也是有空间的,当政策持续呵护时,市场预期或迎拐点。

      (2)对于利率而言,我们保持稳中有下的观点。央行尊重市场的作用,也认可2.1%左右的国债利率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但仍强调利率风险和金融风险。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转向风险。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于博/宋筱筱/蒋佳榛 日期:2024-09-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