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增量财政政策的四条猜测路径
9.24 增量货币政策和9.26 政治局会议超预期后,市场对财政政策充满期待。
但当前讨论仍多囿于量级的“比大小”,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缺乏时空观,同样量级的政策,短期急出还是长期缓出?不同的政策,互相怎么组合?政策信息以何种方式给到市场(一次性还是分批、发布会披露还是10 月底人大常委会或更晚)?政策效果都会截然不同。
二是缺乏目的性,政策量级一小一大,但量级小的形成纯增量(如扩大投资),量级大的用于存量(如化债),前者逆周期效果反而可能好于后者。
鉴于此,我们希望在量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轻重缓急和政策目的的不同,回归基本事实,分四步展示增量财政政策的四条猜测路径,帮助投资者尽可能系统、立体地评估即将落地的增量财政政策:
首先,短期,打的是财政的当年“算盘”:为财政预算缺口“平账”,或需要2-3 万亿;
其次,中期1-3 年,针对的是中长期债务的化解:为疫情期间地方“补账”,或需要约6 万亿;
再次,长期3-5 年,要在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前,保障项目投资的替代资金来源:
为未来卖地下滑“抵账”,或需要特别国债加码、专项债扩围,最后,再展望长期,或需针对特定群体增量补贴,量力而行,细水长流兜底民生。
一、短期,为财政预算缺口“平账”:或需要2-3 万亿从以往经验来看,财政预算如有收入缺口(实际收入低于预算收入目标),都有财政/准财政增量政策,今年料不例外:缺口或达2.8 万亿,或通过增发国债2~3 万亿“平账”(注1:收入口径取“广义财政”,即财政预算四本账中的前两本账:以税收收入为主的一本账和以卖地收入为主的二本账;注2:预算安排支出=收入+债务+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此处假设收入和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不变,推债务。即假设年内无央行、国企等一次性大额利润上缴等非常规收入手段、收入按1-8 月数据外推;也无沉淀财政资金大额调入等跨年度腾挪手段、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按持平预算假设)。
具体而言,过去共3 个年份出现收入缺口,下半年全都有增量政策“平账”:
2015 年,缺口规模:9000 亿;增量政策:创设8000 亿专项建设基金;2022 年,缺口规模:2.7 万亿;增量政策:超1.87 万亿(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99 亿+重启PSL 新增6300 亿+盘活5000 多亿专项债);2023 年,缺口规模:0.8 万亿;增量政策:增发国债1 万亿,赤字率由预算的3%升至3.8%。
2024 年,缺口规模:预计2.8 万亿;增量政策:预计可能增发国债2-3 万亿(对应赤字率由预算的3%升至4%以上)。
二、中期1-3 年,为疫情期间地方“补账”,或需要约6 万亿中央对地方承担的抗疫等类中央事权做补偿:今年3 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在长安讲坛发表的题为《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与财政政策》的演讲,估算了2020-2022 年疫情冲击地方赤字规模。三年疫情,地方额外产生近7 万亿元赤字,其中中央仅弥补约1 万亿,地方仍剩余约6 万亿历史遗留赤字,中央或通过两条路线,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路线A(当前化债模式的延续):中央开制度绿灯,地方继续以时间换空间:
如地方2023 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1.3 万亿、2023 年以来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超1 万亿(其中2024 年发行超8000 亿),均可用于置换存量债务(打破常规用途限制),未来若延续,合计可满足约6 万亿体量。
路线B(当前化债模式的优化):中央通过增发国债/特别国债约6 万亿,直接 减轻地方债务还本付息负担、并补充财力,预计能较大调动地方积极性。
需要明确的是,同样聚焦化债,路线A 的增量影响幅度低于B;当前看,路线A 或仍优先于路线B(不排除最终是两条路线的调和)。
三、长期3-5 年,为未来卖地下滑“抵账”:或需要特别国债加码、专项债扩围新一轮财税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前,仍需对冲卖地收入趋势性下滑(2021 年高点近9 万亿,2023 年已降至5.8 万亿),其中:
特别国债(2024 年1 万亿)需要加码:利好“两重”和消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1 万亿特别国债已有3000 亿用于该方向)。
新增专项债(2024 年3.9 万亿)需要扩围:纳入土储项目(6 月自然资源部确认),或绕开具体项目、补充财力(10 月8 日发改委发布会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两会、10 月8 日发改委发布会虽已反复明确了连续多年发行特别国债的安排,但囿于财政预算流程,明年特别国债、专项债的量级(或方向)或要等12 月政治局才能最终明确,对资本市场而言,验证时点或偏后。
四、长期还能期待什么?民生兜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真金白银对二孩及以上家庭、失业大学生、农村老人等群体的增量补贴,值得期待(广义补贴范畴可涵盖托育、养老、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量级上,倾向于细水长流)。
其他期待?结合10 月8 日总理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与会专家近期财政相关观点,除了上文提及的增发国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对部分特定群体发放补贴、优化化债举措以外,还提到两大基金(房地产稳定基金和股市平准基金)以及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关注三中全会提到的消费税、增值税、地方附加税、个税等税制改革加速推进)。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不及预期,市场反应超预期,政策路径仅作假设分析,测算基于一定前提假设存在偏差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