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增量财政政策的历史经验
10 月12 日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引起市场的关注与期待。回顾过往,财政推出过哪些增量举措、有何参考意义?基于资金筹集、加力方式、具体投向的系统梳理,供参考。
过往增量财力如何筹集?预算调整增量政策空间较大,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等政策,不涉及调整预算,使用更灵活及时,但规模较为有限。当前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剩余规模或在1500 亿元左右,或可补充中央财力。此外,动用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也不涉及调整债务预算;2023 年底,中央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约8300 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仍有近1.4 万亿元。
新增国债、增发特别国债等补充财力空间较大、近年均在万亿量级,但须经人大常委会审批,审批后发行和落地使用或需一定时间。历史经验显示,2023 年之前,中央年中调整预算频率较低,涉及赤字调整的3 次发生在1998-2000 年8 月下旬。2023 年10 月下旬,中央再度增发一万亿元国债,但分配使用更多在2023 年末及2024 年一季度。
财政加力有哪些方式? 除加大支出力度外,还包括加强与政策协同,助力债务风险化解等
1998 年,为缓解国有四大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等问题,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注资国有四大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中,2400 亿元源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300 亿元源于四大行超额储备。1999 年,国务院批准下,财政部亦出资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商业银行系统性剥离不良贷款、恢复信用扩张功能。
2014 年以来,针对地方隐性债务问题,财政政策亦持续加码。2015 年至2018 年间,置换债发行规模超12 万亿元。近年,在2023 年7 月政治局会议的“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指引下,2023 年四季度全国28 省市发行1.39 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针对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创新转移支付直达机制,且已呈现常态化。2020 年,为缓解基层政府“三保”压力,中央财政创设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此后直达资金规模与占比持续增长,2022 年已有4.1 万亿元、占比超40%的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
增量财力有哪些投向? 地方项目及“三保”、企业减免缓降税费、居民社保促消费等
针对地方而言,增量财政政策多数用于加大基建等领域投资力度,支持“三保”工作等。为支持地方基建等领域项目建设,2015 年、2022 均有可替代财政资本金的专项建设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出;2022 年政策行调增信贷额度,使用地方专项债结存限额等亦主要投向基建领域。而转移支付直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层“三保”工作和惠企利民等方面。
针对企业而言,财政政策加码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留抵退税,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等。2020 年,针对企业的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免、减、缓、降等政策减费力度达1.54 万亿元;2022 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 万亿。
过往财政政策加码直接补贴居民,或可分为个税调整优化、社会保障支持补贴、促消费补贴等。个税调整优化方面, 2023 年国务院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社会保障补贴方面,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生活补助、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等政策均有推行。促消费方面,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风险提示:经济变化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