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财政部新闻发布会解读:积极财政将如何加码
事项:
2024 年10 月12 日,国新办邀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等召开新闻发布会。
平安观点:
一、 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蓝部长指出“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市场对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疑虑在于,以当前财政收入增长形势推测,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比年初预算少近1.3 万亿。要实现收支平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目标,有两条路径:一是,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这三点财政部本次都有提及,其中明确的就是地方政府结存限额的4000 亿,发行后再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全部或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二是,扩大赤字规模。2023 年末,国债余额距离限额还有8300 亿结存、地方一般债余额距离限额还有6800 亿结存、地方专项债余额距离限额还有7500 亿结存。在不调整预算赤字的情况下,再动用国债或地方一般债共8000-9000 亿结存,即可实现目标。这是仅考虑实现硬性一般公共预算目标,今年财政收支更大的缺口在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当前增速外推,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缺口为近1.5 万亿。结合“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来看,后续全国人大调整预算或为大概率事件,增发国债/地方债规模可能在1.5-2.5 万亿范围(政府性基金收入缺口1.5 万亿+或不动用上述往年结存8000-9000 亿)。
二、 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这是本次发布会最大的亮点所在。第一,年内已安排的“特殊再融资债”仍有近3000 亿元发行空间。据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 年已安排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债资金达到1.2 万亿,其中盘活限额的“特殊再融资债”规模在4000 亿元左右。据企业预警通统计,截至10 月12 日,年内“特殊新增专项债”已发行规模约8210 亿元,基本达到预定目标;“特殊再融资债”已发行规模约1133 亿元,年内剩余待发行额度不足3000 亿元。第二,为支持债务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将一次性调增。
结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和前期化债规模,我们预计,本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一次性调增的规模上限在10 万亿元左右,低于2015-2018 年的12.2万亿。因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化解进程在2023 年底过半,在2024 年至2027年底需要化解的隐性债务余额预计在10-15 万亿元。就下限而言,我们预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一次性调整规模不低于5 万亿元。这主要是基于,2023年7 月以来已安排的、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已经达到3.4 万亿,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较大规模”、“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表述暗含了相比此前的加力空间。第三,“以2023 年为例,基层“三保”支出约占可用财力的五成左右,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刚性支出,占可用财力的八成左右”,已占据地方较多精力。本次“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后,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
三、 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蓝部长指出“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许专项债券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此前商品房收储的一大痛点在于项目成本收益难以平衡。9 月24 日央行宣布将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中国人民银行出资的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从而将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成本降低到等于再贷款利率1.75%,若再加上1.5%的息差,则项目成本约为3.25%。
本次允许专项债提供资金后,考虑到1-8 月地方专项债平均发行利率为2.4%,则可能将项目综合成本下拉到3%以内,与2%左右的租金回报率更加接近。商品房收储政策的可行性将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有力促进房价止跌回稳。当然,除了资金的价格,资金的规模也非常重要,我们估算房地产收储实现有效库存去化或需2 万亿量级资金,这就需在地方专项债额度中统筹考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