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创”辩第90期:双宽之后还可以期待什么
宏观 张瑜:向低价“亮剑”
物价持续低迷,凸显经济压力和政策转向的必要,从整体读数来看,同比而言,CPI 同比涨幅回落,PPI 同比跌幅扩大,两者走势均不及市场预期;CPI 和PPI的环比涨价比例均处于历史低位;从CPI 细分项目环比来看,房租、耐用品、酒类等价格下跌;从PPI 细分行业环比来看,建材旺季需求兑现不足;装备制造业价格下行压力未见改善。政策大转向,向低物价“亮剑”,“926 政治局会议”奠定了自上而下的政策转向,中央加杠杆空间已迈出实质性一步,供给侧改革也不会缺席。
策略 姚佩:踏上牛途比抵达峰顶更重要
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政策拐点确立-增量措施落地-业绩触底回升存在时滞且要需经多轮博弈观察,战略视角对政策增量和市场均高看一线,财政不会缺席,市场有望从反弹迈向反转。战术视角第一轮估值急修已进入后半程,市场或迎来一波三折但不悲观。
稳定增长才能降低高波。在业绩拐点明晰前,不排除流动性宽松与筹码博弈,使得高波状态继续维持。只有稳定增长才能降低高波,经济逐步改善的慢牛也正是广大投资者财富增长的根本所在。
配置:大金融底仓+科创成长进攻。低估值策略是高波市场下的优选,待业绩拐点明晰前后,风格则转向财政受益和经济转型主力产业。大金融受益于互换便利的抵押品认可及成交回暖的业绩弹性。低估值成长关注电力设备、电子、医药、机械、化工。
固收 周冠南:债市赎回扰动与央行创新工具(1)政策超预期,股债跷板效应明显。
(2)赎回潮的传导链条和跟踪指标构建。1、净值化背景下,赎回潮可分为以下两类级别:(1)小级别赎回潮,(2)大级别赎回潮。2、将产品净值、产品规模、现券买卖三个维度作为侧面跟踪各类产品赎回压力的关键指标。
(3)目前债市赎回怎么样了?1、银行理财:规模弱于季节性5000 亿,但净值稳定,本周重点关注规模变化。2、基金:净值回撤和规模下降压力较大。3、信用品种表现:目前已普遍调整40bp,或仍在左侧窗口。
(4)支持资本市场的非银互换便利工具落地。二实质:提高股票流动性,为权益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一是,提高股票类资产的流动性,可参考央行创设工具“央票CBS”。第二步,为权益市场提供增量资金,规模取决于金融机构主动或被动申报的情况。
(5)五大待明确的问题:操作方式和工具要素设定。一是,是否借助SPV 或一级交易商?二是,换券比例如何?或大概率采用等额互换的方式。三是,质押后获得的国债、央票是否可以卖出?或有限制。四是,费率和期限的设定如何?五是,互换便利的规模扩容上限或挂钩央行持仓,当前央行手里的国债情况如何?
多元资产配置 郭忠良:美国"二次通胀"风险及其潜在影响
在联储大幅度降息之后,投资者开始担心通胀水平可能出现新一轮上行。对于美国的二次通胀风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通胀水平本身,其整个回落过程是结构性的,商品去通胀比较明显,供给因素驱动的通胀明显消退,需求因素对通胀的贡献尚在。其次是美联储的降息逻辑不符合现实。最后抛开通胀结构性的问题,还有供给端的问题,如果联储大幅度降息,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可能触底反弹,其结果是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重新增加。美联储降息更可能导致家庭部门商品消费需求,还有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双双抬升,它指向的是美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的状态,也就是大家现在讨论的二次通胀的风险。
金工 王小川:市场冲高回落,未来如何走?
择时:A 股模型:短期:成交量模型所有宽基指数看多。低波动率模型中性。特征龙虎榜机构模型看多。特征成交量模型看多。智能沪深300 模型看多,智能中证500 模型看多。中期:涨跌停模型看多。月历效应模型中性。长期:动量模型所有指数中性。综合:A 股综合兵器V3 模型看多。
A 股综合国证2000 模型看多。港股模型:中期:成交额倒波幅模型看空。
基金仓位:本周股票型基金总仓位为92.81%,相较于上周减少了112 个bps,混合型基金总仓位78.80%,相较于上周增加了9 个bps。本周电子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获得最大机构加仓,国防军工与家电获得最大机构减仓。
基金表现:本周偏债混合型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平均收益为-0.76%。本周股票型ETF 平均收益为-3.1%。本周新成立公募基金17 只,合计募集6.62亿元,其中股票型13 只,共募集2.93 亿,混合型4 只,共募集3.69 亿。
本周VIX 有所上升,目前最新值为36.18。
VIX 指数:本周VIX 有所上升,目前最新值为36.18。
A 股择时观点:上周我们认为大盘看多向上,最终本周上证指数周线涨跌幅为-3.56%。本周继续短期模型看多,中期模型模型看多,长期模型中性,信号大多数看多。形态学多空比例依旧不及1,因此我们认为,后市或更倾向于中性震荡。
下周推荐行业为:非银行金融、食品饮料、消费者服务、计算机、煤炭。
金融 徐康:市场流动性已经激活
继续看好大金融板块表现,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投资风格上建议两条主线:1)高股息策略中途未半;2)长期优选商业模式。
地产 单戈:政策博弈,关注基本面和估值
“十一”期间北京、广州二手房转定套数超“517”政策首周水平,政策效果略超预期。10 月7 日北京、广州转定套数均为年初以来最高水平。地产销售热度持续性仍有待观察,核心城市面临主要矛盾在于收入预期下行,而低能级城市则面临供给过剩的高库存问题。地产对地方政府的外溢影响超过地产链下滑本身,核心是土地财政快速下滑,导致过去卖地谋发展模式的终结,地方政府缩表,城市产业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真正消化库存的产业、人口增速放缓。财政政策才是本轮地产博弈的核心,地产和经济回升都需聚焦地方政府结束缩表。房地产行业估值当前可能并不算低估,提估值核心在于ROE预期改善,关键在于房价见底,后续关注财政政策效果。
风险提示:
1. 财政政策节奏的不确定性。
2.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经济疲弱;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3. 风险偏好持续提振,赎回超预期演绎。
4. 流动性摩擦加剧。
5. 原油市场爆发价格战,新兴市场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6.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投和地产风险暴露、信贷投放不及预期。
7. 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产负反馈持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