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点评报告:央行推出买断式回购 五点理解

宏观点评报告:央行推出买断式回购 五点理解

宏观研究 97

  10 月28 日,央行公告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 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如何理解这一新工具?

      第一,买断式逆回购定位在流动性补充工具,期限更灵活且无须冻结质押券。当前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几种工具包括逆回购(主要是7 天和14 天)、MLF(1 年期)、降准和买卖国债,而1 个月至1 年期限的定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存在空白。从期限上来看,央行买断式逆回购不超过1 年,每月开展一次操作,可以认为在补充流动性的功能上接近MLF 的作用,部分替代MLF 的作用。

      2023-2024 年,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或许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上的痛点。例如在2023 年底,政府债大规模增发时,银行需要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通过OMO 的短期投放,对市场情绪缓解作用效果不佳。而投放1 年期MLF,与政府债集中发行带来2-3 个月的流动性缺口,在期限上匹配度也相对不足。因而在投放资金的时候央行可能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包括钱给多了会不会带来资金沉淀,或者MLF 质押品冻结会不会导致二级市场供给下降。

      第二,为何在这一时点推出?可能是对冲11-12 月MLF1.45 万亿的到期高峰。当前2.0%的MLF 资金成本并不低,同期限存单发行成本在1.95%左右,买断式回购期限更短、成本更低。通过这一工具替代MLF,可以更好的平滑流动性缺口,尤其是当前MLF 投放和到期存在时间上的错位(15 日MLF 到期,25 日才进行续作),同时也起到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的作用。

      第三,为何是买断式?买断式和质押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债券的所有权是否转移。在买断式逆回购中,债券的所有权从融资方转移到出资方(即央行),央行获得债券的所有权后,可以自行处理这些债券,到回购到期日再归还。当前情况下,央行获得债券所有权后,一方面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择机卖出,这就给了央行调整债市供给的工具,面临后续追加财政工具带来的政府债供给高峰,央行可通过该工具缓解市场供给压力,到债券供给量较小的时段,又可以通过反向操作投放债券供给,起到类似“削峰填谷”的作用。从8-9 月的央行买卖国债操作来看,央行总体仍是净买入国债以投放流动性为主,8-9 月分别净买入1000 亿元、2000 亿元。

宏观点评报告:央行推出买断式回购 五点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为互换便利工具增加券源,即拥有债券使用权后,央行可以把国债互换给非银。截至今年9 月末,央行持有国债2.26 万亿元(其中可能包含前期借券卖出未确认的轧差),如SFISF 规模从5000 亿增至1 万亿,则占到央行当前持有国债的规模接近一半。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可以补充国债持仓,也为SFISF 将来扩容做好准备。

      从海外经验来看,主流模式是买断式回购。欧洲回购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将抵押品所有权从正回购方转让至逆回购方,也即买断式回购模式。而美国将抵押品所有权合法转让较为困难,因此美国回购抵押品所有权转让由有条件的质押所替代,但与传统的质押物不同,美国回购协议赋予了逆回购方使用抵押品的权利,因此在效果上也和买断式回购大致相同。而我国回购市场中90%以上为质押式回购,背后的差异可能和市场习惯和成熟度有关,质押式回购在操作上相对简单,不涉及证券所有权的真实转移,仅是抵押安排,债券本身的信用风险主要留给融资方,当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交易协议和流程,市场接受度高。而买断式回购会将债券所有权完全转移给出资方,这意味着如果在持有期间证券价值波动或出现违约风险,出资方可能面临潜在的市场风险和资产的价值变化风险。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成熟度提升,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可能也使得监管引导培育买断式回购市场发展。

      第四,多重价位中标,资金定价更加市场化,同时淡化政策利率色彩。当前央行质押式逆回购仍为固定利率招标,即所有机构融入资金均统一价格,MLF 招标也从今年7 月开始转变为多重价位招标,这一次的买断式逆  回购也延续这一方式,使得资金定价更加市场化,更能反映不同机构的资金需求程度。同时也没有固定利率,淡化了政策利率的色彩,7 天逆回购利率仍然是核心。此外,在央行官网的货币政策操作栏目中,MLF 已经不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此前和逆回购同属公开市场业务),意味着后续货币政策操作重点可能是以7 天逆回购为核心的回购工具箱,辅助其他不同期限、形式的回购工具。

      第五,对股债均偏利好。对股市而言,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债券规模,使得其未来有更多国债通过互换便利工具换给非银金融机构,使得SFISF 规模扩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提升,有利于股市增量资金的流入;对债市而言,央行的工具箱越丰富,单一工具弹性越足,央行在给投放的时候顾虑可能就会越小。未来面对极端政府债供给,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灵活度会更高、调控也会更加精准, 有利于熨平资金面波动。

      风险提示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肖金川 日期:2024-10-2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