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系列十三:央行逆回购新工具 提高市场流动性
宏观事件
10 月28 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这也是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
核心观点
背景: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进一步转型,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发挥金融要素的定价功能。
从7 月22 日央行将货币政策传导方式正由“MLF→LPR”转向“OMO→LPR”,宣告了这一框架的转变。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临时正逆回购操作、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等,在框架转型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对于市场流动性的调控能力;而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等政策工具,加大同财政政策之间的政策协同。
要素市场化定价能力将加强。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二十大报告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价格信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的利率信号起到了主导作用。从《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起到了引导作用。
影响:市场的稳定性提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提升市场预期的稳定性。一方面,从操作期限和对应标的来看,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对MLF 等中期流动性工具有所替代,政策工具的目的进一步明确——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从MLF的一年期转为一年以内更为灵活的期限),但不发挥价格信号(多重价位中标,弱化利率信号);另一方面,买断式逆回购工具的运用提升了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债券买卖的空间,进一步有利于稳定收益率曲线的斜率。
继续维持适当积极的配置观点。货币政策结构转型真正开启了要素市场改革的大幕,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增加协同性,进行更大力度化债,到货币政策对于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稳定市场预期,我们认为长期来看沿着这个方向对于风险资产的战略性配置将更趋积极。但是短期而言,外部流动性压力的不确定性可能的进一步增强,在内部政策转变的过程依然会带来市场的波动性提升风险。
风险
经济数据短期波动风险,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