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2025年展望(要点版):拥抱“半通胀”
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需求不足,物价承压。疫情冲击叠加金融周期下行,近几年累积的需求缺口可能3-4%。与传统经济周期不同,金融周期下半场,物价调整机制更为复杂,跟楼市和债务相关的“明斯基效应”和“费雪效应”突出。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一方面因为“土地金融”受阻而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因为还债而压降其他开支,结果是社会集团消费走弱,基建投资也受到影响。资产价格调整,加上就业和收入压力,居民消费仍较弱。近期以旧换新政策提振了家电和汽车销售,不过后者改善幅度远低于前者。
要缩小需求缺口,一方面得切实降低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要改善居民收入预期,财政扩张是关键。今年9月下旬以来,一系列重要会议充分展现了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其中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经济主体的利息负担,但仍然需要财政加力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财政部也清晰地表达了缓解地方债务负担的决心1,虽然具体规模与节奏尚待公布。我们认为,加速置换地方债务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可以缓解还债对地方政府日常开支的挤占,有助于提升社会集团消费和基建。
我们测算,倘若通过2 年多时间来弥合需求缺口,2025 年实际GDP增长需要高于5%(比如5.5-6%),净财政支出可能需要较今年多增3 万亿元以上。如果明年地方债务置换能腾挪出1 万多亿元的资金来稳增长,可能还需2 万多亿元的净财政支出使物价升至较温和的水平。我们预计基准情形下,政策或沿着这个方向发力,比如将GDP平减指数通胀从2024 年的-0.3%左右提高到2025 年的1%左右,将CPI通胀从0.4%左右提升至接近1.5%的水平,类似于凯恩斯所说的“半通胀”情形。基数效应叠加政策时滞性,2025 年四个季度实际GDP增长可能前低后高。若贸易摩擦加剧,我们预计财政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以对冲外需压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