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财政动态观察系列(三):从化债新政看财政空间

财政动态观察系列(三):从化债新政看财政空间

宏观研究 83

  今天召开的人大常委会揭晓了市场翘首以盼的财政悬念。自“926”政治局会议部署以来,我们一直预期财政的加力很可能遵循“两步走”的原则:即第一步在年内以“化债”为核心,优先给地方减负;第二步往明年看才是提振内需刺激消费。因此,本次会议无论是新增的3 年6 万亿、还是总量的10 万亿,化债新政无疑是当前财政政策加力的核心内容。

      Q1:如何“框定”隐性债务的范畴?

      A:隐性债务的范畴并不简单由融资渠道而“框定”,由政府背书的、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的非规范债务,才属于隐性债务的范畴。除了地方融资平台、PPP、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容易被忽略掉的是地方政府因突发事件(如重大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地方金融机构或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等)而产生的部分支出,其实也可能形成隐债,但这一部分隐债规模往往更难以量化。

      Q2:化债方式“哪家强”?

      A:财政部“官方”推荐的六种化债方式(即财政预算、债务重组、项目运营、资产变现、企业债务转型、破产清算)中,债务重组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方式,接下来的化债工作也将主要以债务重组的形式展开。不过,并非所有地方债都可以用于化债,可用于化债的地方显性债主要有三类:置换债、特殊再融资债、特殊新增专项债。

      Q3:历史上共进行过几轮化债?

      A:自2015 年以来,我国共开启过四轮化债。第一轮(2015.05-2018.12)以及第二轮(2019.06-2019.12)均是以置换债的形式展开,第三轮(2020.12-2022.06)是以特殊再融资债的形式。当前这轮化债是在特殊再融资债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新增专项债这一“化债工具”。

财政动态观察系列(三):从化债新政看财政空间


      Q4:化债新政的政策脉络?

      A:什么形式?债务置换(特殊再融资债+特殊新增专项债)为主。

      力度多大?每年2-3 万亿元的化债进度是“标答”。

      在人大常委会增加地方债限额之前,可供化债的显性债“余量不足”。想要在未来加大化债力度,最重要的第一步便是突破可用于化债的显性债发行“上限”,这也正是11 月人大常委会一次性增加6 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支持未来三年化债工作的题中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另外4 万亿元的特殊新增专项债(2024-2028 年每年0.8 万亿元)并不纳入限额空间额度,考虑到特殊新增专项债已用专门的4万亿元额度,我们认为6 万亿元限额空间或将更多向特殊再融资债倾斜。

      Q5:化债新政开启后,对经济影响几何?

      A:对民生的“利”,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对基建的“弊”。在化债周期开启、城投融资受限后,通常会伴随着基建投资增速的走弱。但若是单把目光聚焦于基建,无法勾勒出化债对经济影响的全貌,还需要综合考虑化债对民生保障的影响——对于居民端来说,在降低地方政府偿本付息压力后,将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可以向民生倾斜;对于企业端来说,当前建筑行业负债规模偏高,化债工作的大规模开启或可改善企业欠款偿还情况。

      风险提示:隐性债务存量规模预估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未来化债力度不及或超过预期;未来化债方式超预期。

机构: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陶川/钟渝梅 日期:2024-11-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