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粤开宏观: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粤开宏观: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宏观研究 73

  导读

      11 月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 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根据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 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 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 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 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 万亿元。同时明确,2029 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 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 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一言以蔽之,10 万亿的直接资金加上2 万亿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隐性债务。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其一,直接资金规模高达10 万亿,化解债务12 万亿,为历次最大,体现出中央推动防范化解风险、规范债务管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其二,这反映了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调整,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其三,既降低了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也要引起重视。

      有理由相信在一揽子举措下,中国地方政府主体从应急状态回归常态谋发展,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恢复,而这恰是改革开放四十六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秘诀。当然,化债化险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久久为功建立制度更为重要。下阶段要加强监测地方化债资金规范使用,还要从稳定宏观税负、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进而确定政府规模、上收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资本与债务预算、推动城投平台转型等方面从根本上防范债务风险问题。

粤开宏观: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风险提示:美国大选结果及对华政策变化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受阻;地方财政紧平衡形势加剧。

机构: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罗志恒/牛琴 日期:2024-11-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