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十万亿”隐债置换 如何理解?
11 月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提出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 万亿元,指向新一轮大规模化债开启。回顾过往数轮债务化解,本轮有何不同,重点或在哪些领域?本文梳理,供参考。
历史上的大规模债务化解方式?综合施策,涉及降成本、债务减记、提高现金流等举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历经数轮。2014 年开始的首轮“化债”主要将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通过发行置换债将其“显性化”等。第二轮隐债化解重点针对财政实力较弱的县区债务,依然主要采用置换债券化解试点县的隐性债务。第三轮隐债化解自2020年底开启,以发行特殊再融资券的方式置换地方隐性债务。第四轮化债工作自2023 年7 月后开启,对债务压力较大地区给予特殊再融资债额度置换隐债成为主要化债方式。
数轮债务化解方案多举措结合、协同发力,总结而言或涉及三类举措。其一,降低成本类举措,缓解当前付息压力,包括置换低息债务、展期降息等。其二,债务减记类举措,在严格遏制增量的基础上,降低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其三、提高现金流类举措,缓解现金流压力,包括盘活存量资产、转让部分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推动城投平台产业转型等。
从监管思路看,隐债“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不变,且隐债监管协同力度相较过往有所加码。
最新财政部隐债问责典例显示,隐债监管与其他监管贯通协调,形成合力,“隐债问责”主体细化至地方事业单位,问责行为深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从化债思路看,本轮大规模隐债化解思路或更有针对性,解决拖欠企业款项问题重要性明显提升。10 月1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强调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并加强执法监督等。新一轮大规模化债中,解决拖欠企业款项问题或是重点。
新一轮化债,哪些领域或是重点?黑龙江、天津等或需重点支持,基建环保等或更受益当前,部分地区债务偿付压力已快速攀升,债务化解或较难仅凭自身财力完成,或需化债资源重点支持。随着土地财政持续低迷,地方债务付息压力明显增加,2023 年地方专项债付息额占其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超11%;同时,城投债“借新还旧”现象普遍,贵州等地2023年城投债“借新还旧”比例达100%。
具体地,从隐债规模和债务付息压力视角看,中西部部分地区债务化解压力或较大,或需重点支持。2023 年,天津等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规模较其综合财力比例较高,或需债务置换重点支持;黑龙江、天津等专项债付息规模占其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较高,甘肃等地专项债付息规模增速较快,或指向除隐性债务置换外,可能采取转移支付等方式综合缓解付息压力。
从本轮化债重点解决拖欠企业款项视角看,军工电子,环保基建、医药商业等行业可能更受益于本轮化债推进。2023 年年报数据显示,装修装饰、医药商业、专业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应收款项占净资产比重居前;军工电子、环境治理、轨交设备等行业应收账款周转较慢。
风险提示:经济变化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