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年报:周期轮转和确定性
核心观点
宏观
展望2025 年,存在三大宏观线索相对明确。首先是全球的需求周期有所承压,库存周期明确转向去库,设备投资周期回升待确认,人口周期更是趋势向下。
其次,各国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纷纷采取了宽松政策进行应对,但各自所处阶段有差异,中国经历了漫长的筑底阶段,迎来了强力的货币、财政双管齐下;美国则刚刚开启降息周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仍在收缩。最后则是民粹主义抬头和地缘风险维持高位。
商品
需求端前期偏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目前进入了主动去库阶段,仍需等待政策传导;半导体、高端装备、精细化工、部分医药器械等政策扶持行业也有望持续受益。供给端有色、农产品供给端仍明显受限,黑色、能源、化工供给端偏增长。
商品从强到弱排序为:贵金属>有色>黑色逢低多配,原油=能化逢高空配,农产品内部分化。
股指
2025 年,市场焦点转向内资流动性,全年权益市场增量资金或高达2.51 万亿元,以公募基金和大资金的流入为主,被动投资趋势增强,推动股指震荡上行。
航运
展望2025 年,我们预计航运市场的淡旺季特征仍会主导价格节奏。除去疫情三年运价的极端上涨与下跌,观察2017-2024 年价格走势,亚洲-欧洲价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3 月份,亚洲-欧洲价格震荡下行;4-8 月份,亚洲-欧洲运价震荡上行;8 月中旬-10 月中旬,亚洲-欧洲航线震荡下行,10 月中旬-12 月,亚洲-欧洲航线运价震荡上行。亚洲-欧洲贸易量的季节性以及航运行业的垄断性使得季节性特点十分明显。
淡旺季特征主导价格节奏的前提下,明年预计仍会有一些因素影响价格的上行高度以及下行低度。需关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中东地区地缘问题进展以及新旧联盟切换过程中是否能否平稳过渡。
外汇
中美宏观环境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人民币将在中美贸易关系挑战、中美货币政策转向及经济基本面分化等多维因素影响下寻求新的平衡点。相较2018-2019 年贸易摩擦时期,当前外汇市场对政策冲击的消化能力显著增强,反映出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成熟度提升。新一轮"特朗普交易"触发的市场反应呈现结构性差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韧性凸显,背后反映了市场对贸易政策扰动的适应性增强,以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长期支撑。展望2025 年,人民币汇率预计呈现"上半年承压、下半年企稳"的运行特征。上半年在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下或面临阶段性调整压力,下半年随着中美政策环境趋于明朗,有望逐步回归均衡区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