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跨境理财通和跨境资管的比较分析
核心观点
2022 年8 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公开发布对《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征求意见,预示着“跨境资管”试点业务有望落地。2024 年1 月“跨境理财通”正式升级为2.0 版本。二者都是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新型业务模式,在业务框架设计上各有侧重:
一是跨境开放模式不同。“跨境理财通”面向粤港澳地区,采取的是双边协定开放的方式。海南“跨境资管”试点采取的是单边主动开放的模式,对来自境内、境外的投资资金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二是投资产品不同。重叠的部分在权益、固收类公募产品,区别在于“跨境理财通”的投资范围覆盖至存款,且“北向通”的公募基金风险等级覆盖R1 至R4,高于“跨境资管”风险等级范围;“跨境资管”覆盖了私募产品,投资策略可以更加灵活。三是参与主体不同。“跨境理财通”投资者为粤港澳地区居民个人,“跨境资管”试点面向境外机构和个人。“跨境理财通”投资产品的发行主体为港澳及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并不限于大湾区广东九市,“跨境资管”产品发行主体为海南自贸港内的金融机构。销售机构及合作机构的选择范围上也存在不同。四是账户及资金划转不同。“跨境理财通”投资者可同时通过银行及券商参与跨境理财通,须在所在地设有汇款户,在目标市场设投资户,两个账户配对后建立资金闭环汇划关系,投资者可通过汇款账户把资金汇至投资账户,再通过投资账户购买相关产品。跨境结算采用人民币结算,资金兑换在离岸市场完成。
“跨境理财通”侧重财富管理端,是促进粤港澳金融服务互联互通、推动建立国际财富管理集聚示范区的重要创新。“跨境理财通”是首个专为个人投资者设立的互联互通机制,与粤港澳大湾区财富管理需求高度适配,有助于缓释境内外地域差异及制度障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财富管理体系。“跨境理财通”的制度框架涉及人民币的跨境划汇,资金、产品、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以及监管政策的衔接与调整等,通过“跨境理财通”可以更加清晰地发掘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难点和挑战,从而推动政策创新和业务创新。“跨境理财通”的开通,将进一步激活大湾区内财富管理行业,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吸引更多金融相关人才落户,由此将扩大大湾区管理市场的辐射范围,同时,更多国际性金融机构将布局大湾区,推动建立国际财富管理集聚示范区。
“跨境资管”侧重资产管理端,是面向全球金融开放、吸引国际资本汇聚海南的重要抓手。资产管理中心是吸引国际高能级资本的重要抓手,全球国际化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等都是知名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海南自贸港选择“跨境资管”作金融对外开放的首项创新型举措,是海南“弯道超车”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突破口。资产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和沉淀财富的依赖度相对较低,以专业人士为核心,对营商环境等外部因素更为敏感,海南在税收、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方面具有优势,有条件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方面上走在全国前列,吸引外资资管机构和资管人才落户海南。随着“跨境资管”的各项措施推进落实,海南将呈现出各类资金集聚、外资机构集聚,产品创新活跃、行业交流活跃的面貌,为金融资产特别是人民币资产高效配置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机构迎来国际化经营的新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财富持续增长,全球资产配置受到中国居民特别是高净值人群的热捧。同时,持续蓬勃发展的中国内地市场也成为境外投资者的向往之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趋势不会改变,跨境工具和市场将不断丰富,同时,随着部分制造产业链外迁、国内消费产业和互联网巨头出海、中国与东盟国家和中东国家合作的持续拓展,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中资机构可以整合境内外资源,或寻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中资机构通过借鉴境外市场的先进理念,研发更为丰富独特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促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风险提示:政策理解不到位、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