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宏观政策展望:拥抱非线性变化
回顾2024 年,财政运行的特点是紧平衡加剧,缺口凸显。受多种因素影响,2024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为低迷,非税收入增速较高,税收收入正在触底反弹。其中四大主要税种除消费税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受收入拖累,一般公共支出增速也低于年初预算,且地方财政支出增速显著偏低。受土地市场拖累,政府性基金收支两端下滑更加严重。从发力节奏上看,今年国债融资进度较快,而专项债发行进度偏后置。
总体来看2024 年财政政策有三个关键时点,明年的政策脉络也主要由这三次关键的会议塑造:一是7 月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前后,对财税改革特别是消费税的期待;二是9 月26 日政治局会议后的一系列财政增量政策出台,具体时点为10 月12 日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三是11 月8日人大常委会的新闻发布会,最终落地超10 万亿化债政策。
展望2025 年,预计财政政策较2024 年继续扩张。赤字率从3%抬升至3.5%,新增地方专项债增加至4.2 万亿,特别国债预计2 万亿,其中1万亿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广义赤字规模达到11 万亿左右,广义赤字率抬升至约8%。化债方面,2025 年发行置换债务2 万亿以上。政策思路向着民生与消费转变。但总体来看稳增长仅是短期相机抉择,长期仍然以经济转型和财税改革为主线。
货币政策:宽松延续,节奏前置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对货币政策操作思路和框架做出重大革新,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元年。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策实施力度大,框架改革力度大。两者合力,货币政策取得了较为超预期的效果,为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5 年,货币政策将相对稳健,年初延续较强的操作力度,下半年进入相机抉择的观察期,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稳汇率”诉求能否实质性放松。
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革新已阶段性完成。相较今年较为进取的风格,明年外部不确定性的显著增加也意味着央行总体风格可能趋于稳健。央行明年的重点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新框架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对其优化完善。二是配合其他部门,沿着支持资本市场企稳回升、保障地方政府化债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条线索开展政策操作。
因此,明年货币政策将以流动性支持为主,价格型调控空间难以超过今年。
此外,政策节奏前置,年初有望一定程度延续今年的政策强度,但随后逐步进入观察期。数量方面,买卖国债和买断式逆回购有望逐步替代降准和MLF,全年降准空间可能低于50BP。价格方面,调降空间或相对有限,全年政策利率调降幅度约20BP,集中在明年上半年发力。需要提示的是,不能排除我国“稳汇率”诉求可能出现松动。若中美汇率上限进一步放松至7.5 附近,则操作空间将显著打开。
风险提示:政策刺激力度减弱,海外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