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新“月末效应”
11月18-22日 ,长端利率在震荡走势中缓慢下行。10 年国债活跃券(240011)下行至2.08%(-2bp);30 年国债活跃券(2400006)下行至2.27%(-2bp)。总结过去一周行情,资金面变化,地方债发行、降准预期是三大定价因素。11 月最后一周,债市的交易重心或依旧是这三大变量。
月末资金面会不会大幅收敛?
原本的“月末效应”,主要是月末资金面容易收紧,从而引发债市调整。随着央行对每月中长期资金投放时点及方式进行调整,2024 下半年以来,“月末效应”反而转变为资金面相对上中旬更加宽松,同时债市收益率易下难上,形成新“月末效应”。因此,在月末最后一周央行大概率会通过MLF(可能续作7500-15000 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净买入国债等方式,组合投放1.45-1.70 万亿元资金,平抑本月高达1.45 亿元的MLF 到期缺口,资金利率趋于下行。
债市能否自发消化规模较大且久期偏长的增量供给?
本轮化债,地方债大体从三个维度对债市行情产生扰动,一是供给量较大且密集,易引发短期资金缺口;二是发行期限过长,受到考核指标的限制,银行承接能力可能偏弱;三是涉及的地区较广。11 月下旬的特殊再融资债供给特征又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方面是长久期品种占比仍偏高的背景下,单周发行量快速由2000 亿元+提升至8942 亿元;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金融资源偏弱的地区也连续发行超长品种。双重冲击之下,一级市场能否延续积极接纳的状态,或是未来一周需要重点观察的变量。
降准可能会在什么节点落地?
从发行进程的视角来看,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已然超出市场预期。因而11 月最后一周和12 月中上旬,已经进入降准落地的窗口期。
MLF 续作、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净买入国债等方式可以对流动性缺口实施第一层平滑,如果资金舒缓效果不佳,央行则有可能及时宣布降准, 以对冲集中供给对债市产生的扰动。
降准落地,利率下行的确定性增强
总结来看未来一周,首先如果债市仍以震荡为主,这可能意味着利空情绪被逐步消化,利多的观点正在累积,此时资本利得提供的机会可能难以覆盖反复交易的摩擦成本,持券观望或是更优选择。其次,如果债市收益率出现大幅上行,这可能意味着空头情绪集中释放,此时央行也很有可能落地降准等储备方案,因此调整即是买入机会,“低弹性”的10 年期品种或是更安全的选择。最后,如果债市提前交易降准预期,收益率快速下行接近前低(10 年国债2.04%),此时可能也需要抓准时机及时止盈,在当前(发债期)空头力量相对较强的背景下,利率先下后上的概率同样不低。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