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伴读系列(40):理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宏观伴读系列(40):理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宏观研究 75

  研究结论

      东方宏观与战略研究团队现推出“宏观伴读”系列,话题聚焦宏观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内容上结合海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旨在从细微处去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变。第40 期聚焦理工科人才培养。

      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专设“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就强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作了部署,其中提到,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过去几年中,针对培养国家所需拔尖人才,陆续已有相当多教育相关的尝试、改革、专项计划,也产生了一批学术研究探讨这些努力所产生的效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如宋弘、陆毅(2020)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如何有效增加理工科领域人才供给?——来自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证研究”一文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提出,2010 年正式启动,试点针对17 所高水平大学数、理、化、生、计算机等理工科相关专业学生,实施的细节包括改善师资配备、增加科研机会、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程设置等等)为切入点,考察其对我国理工领域人才供给的影响。作者发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使得本科毕业生选择理工类职业(包括继续攻读理工科研究生和从事理工类工作)的人数大幅增加了17.4%,这也意味着类似的努力对于有效增加理工类人才供给、培养科技人才梯队、提高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一些研究基于学院、专业的经验,更侧重应用,如包凡彪、曾亮华、黄宝山(2023) “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工业自动化学院为例”中提到,学校主动与企业建立和深化合作关系,建有厂中校、校中厂,设置有企业课群、工程师指导毕业实习和举办讲座等,同时,由于学院地处珠海这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节点,学校要求专业建设的各项举措都必须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主动服务于珠海“三高一特”的新型产业体系。

      除了国内正在进一步重视理工、交叉人才的培养,海外著名大学也普遍存在类似的政策设置。马东影(2023)的“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案例研究”一文重点梳理了南洋理工大学“卓越学者计划”的内容与作用,这一计划包括开设“环境工程实验室”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解决问题)、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研讨会与实地考察”,内容包括新加坡本土成功创业者案例、土木工程师创业机会、土木工程师创业历程)、鼓励校企合作实验室与重点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参与本科生科研、设立一系列奖项表彰教师在教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等等。覃丽君、王建梁(2023)在“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维能力——以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为例”中发现,麻省理工对新工科人才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全学段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系列跨学科挑战项目、构建跨院系组织合作机制、对接产业界需求等途径培养的。如,部分课程通过串联项目课的形式授课,围绕某一主题有意识、有目的地构建一系列相互衔接、难度逐渐递增的研究项目,如“自动机器”课程的串联项目课有大二的“设计与制造: 自动机器”、大三的 “机器人: 科学与系统”、大四的“高级自动机器人系统”等;校方还以教育基金的形式资助了7 个思维方式培养研究项目,如2022 年“将系统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用于复杂挑战”、2023 年“百万人规模级别的人类工程脱碳”,旨在培养跨越物理、学科尺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风险提示

宏观伴读系列(40):理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金霞/曹靖楠/陈至奕/孙国翔 日期:2024-11-2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