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拨雪寻春: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拨雪寻春: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研究 52

  研究结论

      2025 或将成为寻找潜力与弹性的一年——消费、基建、地方作为的空间、中央财政的撬动力、产业布局的优化与升级、三中全会部分改革措施的落地,都有望成为亮点所在。政策空间远未穷尽,因此不需要对相机抉择过度忧虑,甚至内部潜力与政策助力有望在外部风险超预期的情形下得到进一步演绎和激发。

      消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是近期政策思路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逆周期稳增长资金不再单纯专注于基建、设备、新质生产力等领域(立足于长期效益),而是兼顾居民内需(一次性兑现)。从2024 年的实践来看,这一做法财政成本不太高(最新数据显示未超过1000 亿),杠杆明显(1:3 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弹性更大(意味着能平衡各地发展)、大城市的配套能力更强,明年扩大以旧换新品种和规模已是确定性事件,预计相应财政资金的时间窗口也将延长,测算认为社零增速有望达到5.1%。

拨雪寻春: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出口:关税冲击的关注点有三,一是豁免是否可能,二是转口逻辑有无改变(限制转口贸易可能也是关税2.0 的政策目标之一),三是宣布与落地的时间,这涉及抢出口的时间窗口。我们测算认为,如果中美顺利形成贸易共识,使得摩擦力度与2019 年相近,转口也相对顺利,则2025 年出口增速预计在0.2%附近;如果摩擦明显加剧,未形成贸易共识,且严格限制转口,则出口增速预计约为-3.8%。

      制造业:对新质生产力的追求本身就意味着不断的更新升级,带来较高的投资增速,但产能相对需求存在“过剩”的疑虑也开始出现,导致财政与产业互动关系正在发生改变。我们预计2025 年政策对设备更新的支持大概率将作用于全年,规模也相应增加,同时考虑到招商引资模式的变化以及中长期贷款、利润等指标对投资的传导,不宜对基准预期过高,综合预测明年制造业投资增速7.6%左右。

      基建:2024 年基建增速已经不低,但我们认为未来仍有韧性,今年区域间表现有比较大的方差,是否争取到足够中央加杠杆资金或央国企重大项目是各地基建走势差异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明年赤字与中央杠杆率提升空间的兑现,有利于继续维持甚至推升基建增长。项目方面,新市民的形成、老旧基建的维护、重要区域战略的推进都会成为空间所在,测算认为明年广义基建增速在10.2%左右。

      地产: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和财政秩序的重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新型工业化动力较强的城市/区域发展,城中村、保障房政策对这一趋势也有顺应,人口与产业有进一步集聚的动力,带来与新市民有关的住房乃至地产后周期需求,基于此,房地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地产销售已经初步具备企稳回升的条件,不过传导到投资仍需时间,预计地产投资增速-10%左右。结合往年绝对值与近年增速所计算的占比,2025 年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3.8%左右,较今年改善。

      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激活改革红利,改善需求短板,对冲出口风险。值得期待的维度包括:(1)生育与养老,如构建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的生育补贴、丰富养老金融第三支柱税优模式尤其是推动税收优惠向中低收入者倾斜、更新养老金计发公式等。常住人口是流动的,地方支持下的新增人口可能未来会流入其他省份,所以中央支持具有逻辑合理性;(2)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夯实地方政府财力,未来的变化包括落实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授权地方政府确定各自适用的地方附加税税率等;(3)强化区域政策与产业规划,这与规范地方投融资体系、加强中央事权、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势互补(而不是更进一步走向“内卷”)等因素都有关;(4)利用好中央加杠杆的宝贵空间,包括更大规模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赤字率与地方专项债,辅以偏积极的GDP 增长目标;(5)货币与汇率政策在位且不断优化框架,稳外贸并降低出口信用保险、信贷便利等服务的门槛,提高普惠性。

      风险提示:战争影响超预期风险、大宗价格波动风险、中美贸易壁垒提高超预期风险、地方财政收缩幅度更大的风险、假设条件变化影响预测及测算结果的风险。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国翔/孙金霞/曹靖楠 日期:2024-12-1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