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11月金融数据:化债政策加持金融数据

11月金融数据:化债政策加持金融数据

宏观研究 86

  核心观点

      2024 年11 月金融数据中,信贷、社融偏弱走势低于市场预期,符合我们预期。信贷偏弱或主要受地方政府化债影响,部分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中的存量贷款被置换或提前偿还,而新增贷款为新发放贷款减去当期偿还贷款之差,故使得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社融增量结构中主要拖累是贷款,最大的正贡献是政府债,与信贷数据对应。

11月金融数据:化债政策加持金融数据

      M2 和M1 增速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M2 小幅回落,存款结构上财政、企业存款同比多增,居民、非银存款同比少增,其中非银存款是核心拖累项,主要受股市降温影响,财政存款增加与政府债券发行相互映射。M1 大幅提升,与财政资金拨付使用相关,展望后续走势,未来M1 走势仍受财政支持力度和居民消费修复强度的影响,预计财政支撑具备持续性,且2025 年央行调整M1 口径有助于平滑1 月春节错位的影响。

      12 月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 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年内由于有增量2万亿的专项债发行,可能再有一次降准配合提供流动性支持,近期降准概率较大;展望2025 年,预计有超100BP 降准,超30BP 降息。大类资产方面,继续看好股票市场,风格偏向科技成长小盘主题;债券方面,预计短期利率向下可能较快,25 年通过强预期弱现实获取收益。

      11 月信贷新增6000 亿元,仍然偏弱

      11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00 亿元(与我们的预测值6000 亿元较为相近,低于市场预期9000 亿),同比少增5100 亿元,存量同比增速7.7%,前值8%。信贷结构中,居民、企业、非银贷款均同比少增,其中企业贷款是核心拖累项。

      1)居民端,11 月居民贷款增加2700 亿元,同比减少225 亿元,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70 亿元(同比多减964 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000 亿元(同比多增669 亿元),呈现出居民短期贷款疲软、中长期贷款修复的特征。其中,与消费相关的短期贷款改善略显疲态,10 月居民短期贷款超预期修复与去年低基数、“双十一”消费前置、叠加国庆假期消费旺盛有关,11 月伴随假期效应消退与前期消费透支的影响,消费热度减弱,居民短期贷款再度回落,反映出居民消费情绪仍然偏弱,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居民中长期贷款受地产数据改善带动,我们在预测报告中提示,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和二手房成交面积11月均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可得数据的相关城市),预计可对居民中长期贷款有正面带动,实现同比多增,目前得到验证。

      2)企业端,11 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500 亿元,同比少增5721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0 亿元,同比多减1805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0 亿元,同比少增2360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23 亿元,同比少增约869 亿元,企业贷款成为信贷核心拖累项。我们认为11 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较弱或受地方政府化债影响,部分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中的存量贷款被置换或提前偿还,而新增贷款为新发放贷款减去当期偿还贷款之差,故使得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

      11 月地方政府特殊再融债净融资额为1.2 万亿,环比大幅增加9327 亿,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置换城投平台中长期债务。总体看,当前政策传导到企业投资、生产有一定滞后性。

      3)非银端,11 月非银贷款减少701 亿元,同比多减494 亿元,一方面,与MLF在15 日到期但下旬才续作导致月中流动性趋紧有关,另一方面,存款外溢效应缓解,使得非银“流动性分层”的充裕流动性也告一段落。

      11 月社融增加2.3 万亿,贷款同比是主要拖累

    11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3 万亿(与我们的预测值2.5 万亿较为相近,低于市场预期2.9 万亿),同比少增1197 亿元,月末增速7.8%,前值7.8%。增量结构中主要拖累是贷款,最大的正贡献是政府债和企业债,其他项目与去年相比波动不大。

      1)拖累项:人民币贷款。11 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5223 亿元,同比少增5897 亿元;外币贷款减少468 亿元,同比多减约111 亿元,主因是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或提前偿还存量债务。

      2)支撑项: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11 月政府债券增加13101 亿元,同比多增1589 亿元,是增量结构中最大的贡献指标。今年11 月初人大常委会批准新增财政方案,年内增量专项债2 万亿对11、12 月社融数据形成支撑。11 月企业债增加2428 亿元,同比多增1040 亿元,随着收益率下行,企业债券融资需求也略有改善。

      3)其他项目基本稳定:委托贷款减少182 亿元,同比少减约204 亿元;信托贷款增加92 亿元,同比少增约105 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909 亿元,同比多增707 亿元;股票融资增加427 亿元,同比多增约68 亿元。

      M2 小幅回落,M1 大幅回升,关注2025 年M1 口径调整1)11 月末,M2 增速为7.1%,前值7.5%,结构中,财政、企业存款同比多增,居民、非银存款同比少增,其中非银存款是核心拖累项,主要受股市降温影响,财政存款增加与政府债券发行相互映射。

      11 月M2 在2023 基数走高的情况下,数据回落符合预期。具体而言,11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2 万亿元,同比少增约3600 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900 亿元,同比少增约1189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400 亿元,同比多增约4913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400 亿元,同比多增约4693 亿元元,非银存款增加1800亿元,同比少增1.4 万亿。

      2)11 月M1 增速为-3.7%,前值-6.1%,超市场预期,也超我们预期的-5.1%,主要原因是财政资金拨付使用。我们在前期报告提示,M1 数据反弹的核心逻辑是财政资金拨付使用开始能够反映在M1 数据中,进而使得年内M1 增速出现上行拐点,目前看该逻辑持续得到验证。一般而言,政府债券的发行环节拉动社融、拨付环节拉动M2、使用环节拉动M1,今年8 月专项债发行提速,至10 月M1 增速回升,时间进度与去年底基本匹配,说明今年已发未用财政资金当前的使用效率是较高的。

      未来M1 走势仍受财政支持力度和居民消费修复强度的影响,预计财政支撑具备持续性,且2025 年央行调整M1 口径有助于平滑1 月春节错位的影响。2024 年12 月1 日,央行宣布自2025 年1 月份起,启动新修订的M1 口径(新增个人活期存款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我们前期判断的2025 年年初将调整M1口径已兑现。2025 年1 月,受春节错月的影响,M1 增速可能录得一年中较低值,调整口径后,虽然M1 数据仍然会回落,但下行幅度明显收窄,对市场情绪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3)11 月末M0 同比增速12.7%,前值12.8%,数据仍然较高,从经济修复的角度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经济改善略弱,导致持币需求增加,此外农民工返乡也增加了现金流通量。

      预计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近期降准概率大,2025 年降准降息幅度大12 月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 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年内由于有增量2 万亿的专项债发行,可能再有一次降准配合提供流动性支持,近期降准概率较大;展望2025 年,各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预计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力度,其中,降准幅度和频率可能加大,当前至明年末共计仍有160BP 的降准空间,明年实际落地可能超100BP;降息也将继续发力,可能兼顾汇率形势与股市择机选择,预计幅度超30BP。

      风险提示

      美国二次通胀概率升温,美联储宽松受阻,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上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扰动,提高货币政策决策难度。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费瑾 日期:2024-12-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