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周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社融信贷均不及预期
周度观点
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定调我国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专家认为,2024年货币政策取向采取“稳健”,实际运行下来是“适度宽松”,调整后的表述与此前央行反复提及的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是一致的,进一步明示了政策取向,有助于更好地提振市场信心。
随着降准降息空间打开,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上升,以保险和基金为主的机构资金在年末“抢跑”情绪强烈,推动长端利率快速下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跌破2%的关口。
202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6%。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
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26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0.0%,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3.7%,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8%,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5.2%和1.1%,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1%和1.0%;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下降3.6%、0.3%和0.1%。
2024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1%。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9%,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1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4.9%,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2.9%,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4%,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5%,衣着价格下降0.3%,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7%。
2024年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1%和环比下降0.1%,降幅连续两个月均有所收敛。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同比变化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7.1%,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6.5%,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0%,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3.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2.7%,纺织原料类价格下降1.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1.0%。无论是出厂价格还是购进价格,有色金属同比和环比价格涨幅均位居第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00亿元,彭博一致预期9,450亿元,且同比少增5,100亿元;11月新增社融2.34万亿元,同比少增1,197亿元,小幅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2.59万亿元。
从社融分项看,11月政府债净发行与票据净融资贡献新增社融的六成,且两项合计同比多增720亿元,对应除政府债和票据融资以外的其他分项合计同比少增1,917亿元,其中企业债同比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地方债务置换、以及不良贷款处置影响存量贷款余额。
11月居民短期贷款余额环比下降370亿元,同比少增964亿元,可能反映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提振作用有所下降;居民中长期贷款余额则环比增加3,000亿元、同比多增669亿元,可能受地产需求边际回暖、以及存量房贷利率调降下居民提前还贷意愿降温的双重提振。11月企业短期贷款余额环比回落100亿元,同比少增1,805亿元,而企业中长期贷款2,100亿元,同比明显少增2,360亿元,可能受地方债务置换、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的影响较大。此外,11月新增票据融资1,223亿元,同比少增869亿元,可能反映年底银行票据冲量现象有所缓解。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前值7.5%)。狭义货币(M1)余额65.09万亿元,同比下降3.7%,中央助力地方化债有助于改善地方政府现金流,带动11月M1同比增速明显回升。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前十一个月净投放现金1.07万亿元。
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为3.08%,比上月低7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92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不良资产处置加快、地方化债力度加大,对金融总量数据存在持续影响。其中,贷款核减会导致当月各项贷款余额存量减少,进而影响未来12个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地方化债力度加大,短期地方政府可能加速置换债务,也会影响信贷存量。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中国11月出口同比增长6.7%至3123.1亿美元,低于前值12.7%;进口同比减少3.9%至2148.7亿美元,创2023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前值减少2.3%;贸易顺差974.4亿美元,较前值957.3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大宗商品进口量涨跌互现,煤及褐煤、原油、集成电路涨幅居前,钢材跌幅最大。11月份煤及褐煤进口量同比涨幅最大高达26.4%,其次是原油,同比增长14.3%,钢材进口量同比下降最多达23%。环比方面,煤及褐煤环比增速居首为18.9%,钢材环比下降最多,下降11.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