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研究 宏观快评:从3个20%+ 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

宏观快评:从3个20%+ 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

宏观研究 66

  事 项

      11 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0.9%,10 月同比2.4%;11 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4.6%,10 月同比20.4%。

      主要观点

      一、从三个20%+,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

      11 月收支细项中,三项地方财政相关数据同比变动在20%或以上,且形成多月趋势:

宏观快评:从3个20%+ 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

      一是非税收入+40%(80%以上属于地方,2022 年底以来单月新高);二是企业所得税+37%(40%属于地方,近4 个月第3 个月在20%或以上);三是卖地收入-20%(100%属于地方,近8 个月第6 个月降幅在20%或以上)。

      如何理解这三项数据?

      (一)分开看,信号有分歧

      首先,非税和税收是跷跷板,非税高增往往反映税收压力较大;其次,企业所得税对利润征税,增幅较高,往往反映经济量价俱佳;最后,卖地收入不振,直接反映地产预期偏弱。

      (二)结合看,方向需警惕

      GDP 平减指数为负、卖地收入偏低背景下,非税和企业所得税共振高增,指向地方或加大了对企业主体的税费征缴力度:企业所得税对利润征税,历史上和工业企业利润对应较好,但在工业企业利润受PPI 拖累、同比连续大幅负增背景下(8 月-17.8%,9 月-27.1%、10 月-10%),企业所得税增速近4 个月第3个月在20%以上(8 月20%、9 月25.4%、10 月5.2%、11 月37%),与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项价格相关税增速亦明显背离(8 月-1.7%、-4.6%,9 月-12.2%、-16.3%,10 月-1.2%、10.2%,11 月1.4%、0.7%)。

      财政部或已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前三季度财政收支发布上提及“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不得乱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三)往后看,或一手调结构,一手增赤字

      针对地方财政的困难和问题,三中明确部署“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实践中或一手调结构,一手增赤字:

      调结构,即在地方现有财力中增加自主权和灵活性,释放合理发展权。重点关注专项债对经济大省的边际倾斜:

      如化债专项债边际倾斜大省:11 月8 日人大常委会部署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 亿,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2024 年8000 亿特殊新增专项债中,6 个经济大省占33.4%。全年3.2 万亿化债债券中,6 大省占36.2%(2023 年1.4 万亿特殊再融资债中,6 大省仅占9.2%)。从边际效果看,随着化债额度快速落地,11 月头部大省延续了预算外扩张,反映地方能动性正在增强:此前在10 月,头部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大省城投、非城投国企双双重回净扩张,为2023 年9 月以来首次。

      又如土储专项债、专项债自主权边际倾斜大省:12 月16 日国常会部署实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允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要优化项目审核和管理机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权和灵活性——据此前财新报道,试点拟落地浙江、山东(两地均为大省)等12 个省份,对应中央财办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到的“初步考虑,在资金支持(经济大省)上,可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在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

      增赤字,即介于当前价格、地产前景尚不明朗,地方税收、卖地增收弹性或都有限,意味着明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或需提高并保持较高的广义财政赤字率水平,直到新一轮财税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如蓝部长在10 月12 日、11 月8 日两次发布会上指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明年)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要求“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财政部党组会议指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我们预计,明年广义财政赤字率需要至少提升2-2.5 个百分点。即,组合可能是明年广义财政赤字率需达到“3.5%的赤字率+特别国债3 万亿+新增专项债4.5 万亿”~“赤字率4%+特别国债3 万亿+新增专项债4.5 万亿”左右。

      二、11 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非税和企业所得税共振高增,折射地方财政困难支出端:农林水一枝独秀,反映增发国债、特别国债带动水利建设广义财政:明年专项债发行或重回前置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不及预期,市场反应超预期,测算基于一定前提假设存在偏差风险。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高拓 日期:2024-12-1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