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再寻锚系列之四:欧美货币政策短期分化如何影响全球流动性溢出效应?
在本轮利率调整过程中,欧央行有别于以往对美联储亦步亦趋,特别是今年6月先于美联储降息,既是适应自身经济基本面做出的反应,也受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差异的影响,二者货币政策调整同向不同步。美国服务通胀粘性、产出扩张、失业率较低状况,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控移民、加关税、减税等政策相互作用,形成影响通胀持续性的合力,也可能迫使美联储维持更高更久的利率路径,欧美央行货币政策短期分化格局可能延续,通过汇率渠道、贸易渠道特别是金融渠道,对全球流动性和外汇储备估值继续产生溢出效应。
核心观点:
欧美的通胀目标和通胀动态不一样。在通胀目标制下联储和欧央行都以2%这个点作为通胀目标,美联储致力于长期实现平均目标,欧央行在中期实现对称性目标。二是欧盟HICP 指数没有纳入自有住房成本,是欧央行和美联储在通胀目标上的重要区别。三是美国主要通胀指标涨落都领先于欧盟,除了住房指数持续高于后者,基于同样权重的HICP 指标显示,美国HICP 先于欧盟HICP 回落,但2023 年底以来类似于通胀和核心通胀指标,二者动态变化趋于收敛,反映了住房成分对于通胀持续性影响显著。
欧美通胀驱动因素和经济韧性不一样。GDP 平减指数各成分的贡献反映欧盟单位利润吸纳并缓解工资上涨压力。美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贡献超过单位利润,形成一定国内价格压力。通胀动态变化是疫情后欧美经济恢复程度的集中反映,美国无论财政支出力度和债务水平,还是投资和消费水平,新企业增量和企业破产水平,都高于欧盟,增加了美国实际GDP 回到趋势水平的韧性,而欧盟实际GDP 与趋势水平之间的缺口反而在扩大,疫情疤痕效应仍没有褪去。美国货币政策比欧盟更早进入紧缩状态,美国劳动力市场对移民更具吸纳能力和灵活性,贝沃里奇曲线显示劳动力市场进入再平衡状态。美国职工实际补偿高于欧盟,促进就业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欧盟名义工资持续上涨,但仍落后于通胀。欧美尚未形成工资-价格螺旋。
欧美央行政策分化影响全球流动性和外汇储备估值效应。信贷资金流动和债券发行对于美联储加息和汇率变化敏感度较高,无论规模还是增速都显著下降,对欧央行政策反应敏感度较低。欧美央行加息,通过汇率效应、债券估值效应、净购买效应,使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欧元所占比重下降。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同向不同步、通胀和经济差异、全球流动性溢出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