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如何看“五经普”GDP修订及过去五年经济结构变化
报告摘要:
12 月26 日,国家统计局利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有关部门资料,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普查年度(2023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修订。1? 我国的年度GDP 要进行两次核算。第一次是初步核算数;第二次是对GDP 的最终核实数,即每年年底要对上一年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当遇到“经济普查年份”(每五年一次,一般是逢3 或逢8),还要根据普查提供的更为详实的数据对当年GDP 初步核算数和GDP 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对GDP 数据进行定期修订是国际惯例。
根据我国现行GDP 核算制度,我国年度GDP 核算分两个步骤,一个是初步核算,一个是最终核实。初步核算更注重的是时效性,主要是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还有一些部门行政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算得到的,在每年年初公布上一年的GDP 的初步核算数。最终核实则是利用专业统计年报、部门财务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这些更为丰富的基础资料对初步核算的结果进行修订。在经济普查年份,主要是根据经济普查获得的更加全面、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对当年的GDP 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同时也会对GDP 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来保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2
第五次经济普查上修2023 年名义GDP 规模33690 亿元,上修幅度2.7%。我国前四次普查上修幅度分别为16.8%(2004 年)、4.4%(2008 年)、3.4%(2013 年)、2.1%(2018 年),本次上修幅度小于前三次,略大于第四次。
第五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2023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272 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690 亿元,增幅为2.7%。
第四次经济普查对2018 年GDP 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18 年GDP 与初步核算数相比,总量和幅度分别增加18972 亿元和2.1%。前三次经济普查年度GDP 增幅分别为16.8%、4.4%、3.4%。3? 本次名义GDP 的上修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修订后202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为72.9 万亿元,总量和幅度分别上修4.1 万亿元和5.9%;第一和第二产业分别下修0.7%和1.4%。从历史规律看,一至四经普第三产业增加值上修幅度分别为48.7%、9.0%、5.2%、4.3%。历史上一产的上下修幅度均不大;二产在前三次经济普查中上修,而四经普和五经普下修。
修订后,2023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272 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690 亿元,增幅为2.7%。其中,根据第 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比初步核算数增 加20257 亿元,增幅为1.6%;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3433 亿元,增幅为1.1%。修订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9169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5936 亿元,比重为3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9167亿元,比重为56.3%。4
2018 年,GDP 修订增加近1.9 万亿元元,主要贡献来自第三产业。从结构上看,修订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初步核算数略有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减少1166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0126 亿元。52018 年初步核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69575 亿元6,三产上修幅度为4.3%。
2013 年GDP 数据修订后,三次产业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0.0:43.9:46.1,修订为9.4:43.7:46.9。7其中,第三产业上修幅度为5.2%。
第二次经济普查后对2008 年经济数据进行修订,GDP 上修4.4%,其中,第一产业下修0.9%,第二、第三产业上修1.9%和9.0%。8
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 年GDP 数据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的2.3 万亿元元中有93%出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上修总量和幅度分别为2.1 万亿元和48.7%。9?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GDP 修订基于五经普数据和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前者带来GDP 增幅2万亿元,占本次GDP 上修的60%;后者带来GDP 上修1.3 万亿元,占GDP 上修的40%。根据此前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解读指出改进了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产出核算方法看,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主要是从此前的成本法(建造成本、折旧率、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变为市场租金法。这一变化是一个理论上较为明确的方向;对于目前时点来说,地产市场已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调整,房价和租金初步趋稳,确实是政策推动改革较好的时点。
发布会称,这次GDP 的修订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根据五经普数据进行的修订,还有一个是根据开展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进行修订。其中,根据五经普数据进行的修订,2023 年GDP 的修订幅度与前四次经济普查的修订增幅相比是最小的。10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3433 亿元,增幅为1.1%(链接3),贡献了GDP 上修的40%。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改进了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产出的核算方法,采用市场租金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产出。11此前采用成本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即通过计算房屋的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日常维护、修理、管理费用得到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其中的房屋固定资产折旧是利用房屋建造成本与折旧率计算的。12
经济普查会影响2024 年和后续GDP 增速吗?(1)2023 年GDP 数据修订的背景下,2024 年的GDP 总量会有所变化;(2)关于2024 年的GDP 增速,统计局指出由于GDP 初步核算主要是采用相关指标增长速度来推算(增速推断增速),因此“不会受到明显影响”;(3)2024 年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现价GDP 同比分别为 2.5%、3.6%、4.6%,在细分行业增速不变的背景下,三产占 比提升1.7个点对名义GDP增速的上修理论上影响也仅0.02 个点,确实相对很小。(4)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由成本法改为市场租金法,对于后续GDP 核算会产生影响。在就业和租金改善的周期中,会对GDP 增速带来积极影响。
关于2023 年GDP 核算数据的修订对2024 年GDP 增速的影响,总的来说,2023 年GDP 核实后,2024 年GDP 总量会有所变化,但是2024 年GDP 增速核算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GDP 核算方法规定,GDP 初步核算主要是采用相关指标增长速度来推算。也就是说,在初步核算2024 年GDP 时是以2023 年GDP修订数为基数,利用不同行业相关指标增长速度来核算,也就是先推算出2024 年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速,再根据这个增速和上年增加值总量来核算2024 年的增加值总量。所以,尽管2023 年GDP 修订数在总量方面会有所变化,但对2024 年GDP 增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从过去四次经济普查的情况来看,数据修订对随后的年份的GDP 增速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13
GDP 规模上修会影响其他一些宏观指标,比如赤字率和杠杆率。(1)以2024 年4.1%、2025 年5%的名义GDP增速初步估算,2025 年4%和3.5%的赤字率情景下,理论上分别对应2025 年赤字规模5.66 万亿元和4.95 万亿元,较GDP 规模上修前分别增加1473 亿元和1289 亿元。当然,财政预算确定赤字规模会包含更综合的依据,并非这一单线考量。(2)宏观杠杆率会对应有所下降,社科院口径我国2023 年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288%,GDP 规模上修后,债务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理论上下降7.5 个点至280.5%。
赤字率方面,我们按照2024 年4.1%(前三季度同比增速)、2025 年5%的名义GDP 增速初步估算,在2025年4%的赤字率情况下,对应GDP 上修后赤字规模5.66 万亿元,较上修前增加1473 亿元;在2025 年3.5%赤字率情况下,对应GDP 上修后赤字规模4.95 万亿元,较上修前增加1289 亿元。
杠杆率方面,我国2023 年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288%,对应上修前实体经济部门债务总额363 万亿元,在GDP上修后,债务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对应杠杆率下降为280.5%。
我们再来看“五经普”的就业数据变化:(1)2023 年法人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6.1 亿 人,较四经普(2018年)增加7600 万人,年复合增速2.7%,三经普、四经普期间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7%和3.6%;(2)2023 年前5 大就业行业为批零、制造、建筑、租赁和商务、住宿餐饮,合计占65.4%,与四经普和三经普结果相比,前3 大就业行业较为稳定,公共管理、交运先后掉出前5 大就业行业;(3)与2018 年相比,五经普数据显示新增就业向批零、租赁和商务服务集中,两大行业占新增就业的65%,批零就业吸纳能力的上升应和线上经济崛起有关;其次就业增加较多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显示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影响;(4)2023 年与2018 年相比,建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数明显减少。
五经普显示2023 年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6.1 亿人,较四经普的5.3 亿人增长7600 万人,年复合增速(2018-2023 年)2.7%,四经普较三经普(2013-2018 年)年复合增速3.6%,三经普较二经普(2008-2013 年)年复合增速4.7%。
从业人员行业结构看,2023 年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2%)、建筑业(10%)、批发和零售业(22.3%)、租赁和商务服务(7.2%)、住宿和餐饮业(5.6%),五大行业合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5.4%。四经普前5 大就业行业为批零、制造、建筑、住宿餐饮和交运;三经普前5 大就业行业为制造、批零、建筑、交运、公共管理。
2023 年与2018 年相比,新增从业人员合计7600 万人,批零占比40.8%,租赁和商务服务占比23.9%;建筑、金融、采矿业各减少680 万人、583 万人和64 万人。
2018 年与2013 年相比,新增从业人员合计8639 万人,批零占比34.4%,建筑业占比15.6%,金融占比15.1%,住宿餐饮占比13.7%,租赁和商务服务占比13.6%;制造业、采矿业、交运、农林牧渔行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 1344万人、442万人、366 万人和109万人。
产业结构方面有哪些新变化?(1)从企业数量(法人单位+个体)占比看,2013、2018 和2023 年均集中在批零行业,占比分别为44.1%、45.2%和45.3%,大致稳定;(2)从法人单位营收占比看,批零营收占比在2023年达到34.7%,较2018 年提高4.8 个点;制造业2023 年营收占比为30%,低于2018 年的35.8%,但仍然为营收占比第二的行业;建筑业2023 年营收占比8.4%排名第三,略低于2018 年的8.7%;(3)与2018 年相比,房地产、金融业企业数量和营收占比均出现明显下降;(4)过去5 年(2018-2023 年),卫生、信息技术、居民服务、农林牧渔、科研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营收年复合增速最快;(5)新产业成长较快,2023 年末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比2018 年末增长57.4%;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营收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营收比重为19.1%,比2018 年提高2.4 个百分点。
以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个数占比看,批发零售占比最高,2023 年达到45.3%,与四经普和三经普相比,占比仍在小幅提高(2013 和2018 年分别为44.1%、45.2%);此外,制造业、建筑业、交运、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占比均超过5 个点。与2018 年相比,2023 年建筑业、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和技术服务行业占比在提升;制造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数量占比明显下降。
以法人单位营收占比看,2023 年批零和制造业营收占比分别为34.7%和30%,建筑业营收占比达到8.4%。
从法人单位营收年复合增速看(2018-2023 年),卫生和社会工作(17.1%)、信息技术(16.8%)、居民服务(14.9%)、农林牧渔(14.9%)、科研和技术服务(13.8%)、租赁和商务服务(13.6%)增速最快。
以统计局公布的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经济普查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营收比重来观测行业集中度,2023 年整体工业部门占比为87.6%,低于2018 年1.0 个点,集中度略有下降。从行业角度看,采矿、化纤、有色、装备制造(汽车、电气机械、计算机)、公用事业(电热供应、供水)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而消费品行业集中度普遍低于2018 年。
2023 年,规上工业企业营收133 万亿元,五经普数据显示2023 年工业企业法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2 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比87.6%,低于2018 年1.0 个点。
从行业看,采矿业(煤炭开采、油气开采、有色采选、非金属矿采选、开采辅助)、化纤、有色冶炼、汽车、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电热供应、供水行业集中程度(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比)提高,其余行业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行业规上营收占比低于2018 年。
以营收年复合增速看(2018-2023 年),工业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速5.2%;行业方面,废弃资源综合利用(23.7%)、燃气(19.3%)、供水(9.8%)、电热供应(9.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4.6%)、电气机械(10.9%)、交运设备(7.0%)、仪器仪表(6.7%)、计算机通信电子(6.6%)、有色冶炼(6.9%)、煤炭开采(6.6%)、黑色采选(7.2%)增速较快;纺织、纺服、皮革制鞋、有色采选复合增速为负。
风险提示:对赤字影响的测算存在给定2024 年和2025 年增速假设的问题,或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对GDP 增速影响缺乏细分行业构成的数据,估算结果或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对政策文件理解有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