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消费的区域分化与政策空间
研究结论
消费的区域格局不失稳定,工业对消费存在助力。1-10 月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排序来看,河南、湖南、山东等地今年消费增速靠前,海南、天津、青海、上海、北京承压最为明显。当前市场对这一现象有多重解释,但还有两个重要事实需要补充,一是消费的区域格局变化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在体量不断扩大后,北京、上海、天津已经不是高消费增速的地区,这可能和人口集聚进入后半程、消费升级空间不大有关,不妨参考疫情之前的2019 年,在全国排序中这些城市本就靠后;而今年河南消费增速被市场热议(在全国名列前茅,1-10 月可能居于首位),但河南在疫情前就是全国消费增速较高的区域;二是相比城市等级、人均收入等因素,今年消费的增长表现呈现与工业、制造业相关性更强的特征,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非割裂,工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导到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这一机制趋于通畅。
发展服务消费大势所趋,短期内创设更多元的新型服务场景有望带来更多动力。一般认为大城市具有更多元的服务消费场景,但2024 年大城市消费数据反而呈现更大压力,如何看待未来服务消费的增长空间与波动风险?我们发现,服务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区别于规模)与经济密度相关性并不高,二三线城市空间巨大,打造更多形式的服务消费供给可能形成直接拉动,2024 年先后有《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发布,各地已经产生了相当多新做法新举措,如吉林省设置冰雪消费券、北京多个老百货先后开启改造、贵州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等。
财政助力的预期有何变化?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动态来看,一方面,地方消费补贴呈现出跨年的特征,有望填补真空期,另一方面,12 月23-24 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同时,要“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中央财政资金在一季度即形成对各领域的支持同样值得期待。
从地方案例看,上海消费数据显示消费券对当月数据已经形成了明显拉动。11 月住宿餐饮业当月同比录得-2.5%,而10 月这一数字为-7%,9 月为-11.4%,其实改善已经非常明显。但上海社零总量较大,限制了消费政策工具对累计同比读数的改善幅度——2023 年末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1.85 万亿,5 亿财政资金对于整体社零来说并不大,即使考虑4.2 倍杠杆(根据上海市商务部的测算),也只有0.1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对消费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构成影响。上海的餐饮补贴以正餐为主(券面额度较大,多数报名参与的商家都是人均较高的品牌商家,且从公开报道看,大额券核销率更高),一是因为正餐是压力较大的部分,8 月上海正餐企业稳增长现场会披露的61 家餐饮公司月度营收统计显示,正餐业态呈两位数下滑,相对来说小吃、西餐西点、西式快餐、火锅烤肉都好于正餐,二是人均消费金额更高、企业营收份额更大的形式具有更明显的带动效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疫情之前中国的正餐份额占比本身就是在不断降低的,疫情之后人口流动受限,运营与成本管控能力相对强的企业更具优势,正餐(大企业居多)规模触底反弹,而进入2024 年后,由于居民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提升,正餐份额可能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尚无2024 年数据,但可以从北京季频数据中发现这一特征),这在商务消费占比更高的大城市更为明显,展望后续,这种餐饮结构的变化或许并未结束。
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