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
自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 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 富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而不谈伦理、道德,不谈《论语》 《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 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第二,谈商业案例的同 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 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 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 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我不这么看,原因很 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 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 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 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 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 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 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 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有关,但同样 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 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 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 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 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 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 你如果爱子女,就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 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 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 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成长背景造就了我 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真正的对话交 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 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 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 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 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 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 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之所以会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 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 侈之举;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与代之间、兄 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的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 总要表现得很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 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之间怎么可能有真 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哪里 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的对话、建立自愿的感情呢?由于年 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 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 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 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亲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 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 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和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 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 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 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 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 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 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 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我跟陈笛的 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陈晓生于1993年,陈笛生 于1994年,相差一岁半。虽然她们都在我们身边一起长大,上的学校 也基本一样,但是,正如在本书的对话中有时谈到的,她们两个在世 界观和人生观上差别很大:姐姐不在乎钱,谈到征税、政府作用时, 她更会想到那些不幸的群体。所以,像美国民主党那样,她相信政府 的作用。而妹妹相反,她特别喜欢钱,也要努力赚大钱,她极力反对 政府征税,尤其反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单位收 入的税率越高)。她认为如果她父亲能够从湖南的穷乡村走出来,别 的人没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应该提供福利救济。好 一个共和党人! 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发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 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一样还 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 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你最崇拜、最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 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功 的,我就最尊敬、最崇拜他。正因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案 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 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 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 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 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 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 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这些 对话能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 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 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 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 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 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 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陈笛、陈晓和我充满耐心的夫人王 蓓,是她们每天给我力量,增加我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 也要特别感谢郭宇宽、罗少强、张万文、《创富志》主编张信东和过 往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本人的完稿进程帮助很多。最后,还要感谢为 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或评论的王利芬、熊晓鸽、徐小平、袁岳、 朱民,以及一直以来关注我的博客并留下评论的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