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周报:政策托底见效 但内需仍待提振
周度观点
2025年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季节性回升。
具体而言,生产指数为52.6%,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达到51.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二者扩张态势持续,进一步表明制造业产需状况持续向好。从行业维度来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表现突出,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55.0%以上的较高景气水平,产需释放十分迅速。不过,木材加工及家具、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表现欠佳,两个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行业供需偏冷。木材加工及家具行业可能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家居消费市场竞争激烈等,市场需求难以提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行业受能源结构转型、环保监管趋严等影响,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9.8%,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出现回落。其中,在农副食品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中,部分品类原材料价格虽有波动,但凭借行业整体需求韧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仍维持在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2025年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从行业看,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随着春节效应逐步消退,餐饮等与居民消费相关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景气区间,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3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回升。随着春节因素影响逐步消退,气候转暖,各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进一步攀升,为53.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暂无公开具体升幅数据支撑,但整体行业施工节奏加快。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 ,升至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建筑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
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脱离临界点,呈上升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市场活跃度总体有所提升。
随着春节效应逐步消退,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持续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恢复发展。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6%和50.8%。
美国对中国征收“对等关税” 以及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对美国的影响:
1、加大通胀压力:加征关税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及日用品等日常消费品零售价格上涨压力增大。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对等关税”实施后,在其他国家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况下,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PCE)涨幅将扩大2.1%,美国消费者将成为关税的最终“买单”者。
2、扭曲资源配置:加征关税最终不仅影响终端商品价格,还通过产业链逐级传导推高生产成本。此外,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却导致汽车零部件等中间品贸易成本大幅上升,反而加剧供应链断裂与产业空心化风险,增大了重振本土制造业的难度。
3、冲击金融市场:美国政府发布“对等关税”后,美国股指期货出现大幅下跌,美元对欧元汇率明显下行,显示市场对关税干扰经济运行的担忧加剧,信心受到严重冲击。相关研究认为,“对等关税”及相关国家对美反制,可能拉低美国实际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
对中国的影响
1、短期进出口受阻: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会使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规模可能受到一定冲击,部分依赖对美出口的企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等问题,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豆占总出口额的11.6%,是占比最大的单项商品;集成电路占6.1%,是第二大出口品类,其他主要出口商品还包括原油、血液和疫苗、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和车辆、玉米等。
2、推动产业升级:从长期看,外部压力也会促使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通过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来拉动经济发展。
3、政治层面:中国采取坚决反制措施,表明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定立场,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向国内民众展示了政府保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决心,凝聚国内民心和共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