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5年7月月报:理财整改为信用指数和权益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核心观点
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同比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上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根据普益数据,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约31.0万亿元,因季末回表,总规模环比较上月回落0.3万亿元,但较去年年底增长3.4%。结构上,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产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存续规模达到23.4万亿元,规模超过70%,同时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约6.9万亿元,占比接近20%。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保守,风险承受能力低,更青睐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纯固收类产品,而预期波动大的多资产产品占比在5%以内,份额被头部理财子机构瓜分。
结合监管政策要求,本年度6月30日成为银行理财整改的关键节点。银行理财过去依托收益平滑信托等模式“削峰补欠”,实现了较多浮盈积累,根据监管要求,后续要逐步释放收益,回归净值型运作模式;整体看,“630”后历史存续的浮盈空间已释放一半有余,后续银行理财更应考虑通过交易策略减少银行理财波动水平,如加大短久期资产买入,同时将资金委托给公募基金以增厚收益。其中信用债ETF因为可以质押融资、流动性好、解决银行间开户受限等问题,预计会被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续青睐,假设10%到20%理财投债规模转向被动指数产品,这带来约2万亿元信用被动指数产品配置规模。
进入7月份,针对信用债等传统“根据地”,理财持续买入,中短端收益向新低试探,但理财对缺乏流动性的长久期资产仍偏谨慎。因为7月以来包括银行理财等各类负债端增长较快,只要收益率出现调整,前期止盈资金更倾向于快速回补仓位,导致收益率下行过程中阶段性反弹高度越来越低;尤其“630”整改完成后,部分理财子出现减持长期限银行二永债与中低评级信用债,转而加仓短期高评级债券的情况,通过“卖长买短”来压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随着负债端规模增长,利差被增量资金买平,新一轮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调整迫切。后续理财一方面推进低波动稳健产品与多元主题产品并行;另一方面,适当通过增加权益类资产、衍生品配置等方式提升收益,理财整改为权益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我们判断年度量级在800-1200亿元左右,整体匹配中性收益策略,如北交所打新、定增+股指对冲、红利等股票多头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政策监管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