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点:关注7月政策窗口期的落地机会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16 11:45:33
评论:0
CPI 方面,自2023 年4 月以来始终在0 附近徘徊,6 月CPI 同比0.1%,前值-0.1%,CPI 同比连续下降4 个月后转涨;6 月CPI 环比-0.1%,前值-0.2%。
6 月核心CPI 同比为0.7%,前值0.6%,核心CPI 已连续四个月处于上升区间。非食品物价表现表现好于食品,6 月食品CPI 同比为-0.3%,前值-0.4%;非食品CPI 同比0.1%,前值0.0%。服务的物价表现表现好于消费品,6 月服务CPI 同比为0.5%,前值0.5%;消费品CPI 同比为-0.2%,前值-0.5%。
从具体项目来看,食品CPI 低位徘徊,房租、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用燃料、通信工具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家用器具、家庭服务、旅游、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价格同比相对较好,主要集中在服务消费领域。猪肉价格方面,6月猪肉CPI 当月同比为-8.5%,前值为3.1%,猪肉价格下跌明显,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生猪降重加速出栏,往后来看,猪肉供给可能逐渐降低,猪肉价格有望回升。
PPI 方面,6 月PPI 同比-3.6%,前值-3.3%;环比-0.4%,前值-0.4%。PPI同比已连续33 个月处于负数区间。6 月PPI 环比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部分原材料制造业价格季节性下行,绿电增加带动能源价格下降,以及一些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价格承压。6 月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PPI 同比降幅均未收窄。生产资料PPI 同比-4.4%,前值-4.0%;生活资料PPI 同比-1.4%,前值-1.4%。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跌幅仍继续扩大,生活资料中的食品类、耐用消费品类也保持负增长趋势,衣着类、一般日用品类PPI 增速相对较好。新兴产业(汽车制造、电气机械、TMT 等)的PPI跌幅也未出现明显收窄。总体来看,本轮PPI 下跌范围更广、幅度更大、现阶段的支撑因素较少。
物价持续低迷的原因,国内来看,首先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于房地产上游制造和下游销售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拖累上下游产业链物价。第二是居民收入以及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居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缩水,导致居民整体消费需求不足,实施消费降价刺激政策也使得CPI 低位徘徊。第三,2023 年以来,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品价格和利润持续走低。海外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PPI 变动有一定的影响;出口方面,疫情后出口增速较高以及目前的“抢出口”现象对于PPI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后续贸易谈判局势的不确定性较高,外需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性,对于PPI 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拖累。
走出物价低迷的困境,需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按照此前高层会议的要求,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聚焦新基建、城市更新等;政府专项债券以及一些其他的超常规财政工具适度超前发力;在外贸纾困和企业减负等方面,财政可能也将和其他配套政策协同发力。适时降准降息,用好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 工具。
需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的需求端,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报酬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报酬;稳定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消费的供给端,“以供给创造需求”,在服务消费、新消费等领域持续实施支持政策,包括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冰雪经济、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数字消费、旅游业、体育赛事经济、中医药健康发展等。同时,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2025 年6 月,由于618 促销活动在5 月提前发力,部分地区新的“国补”资金未下达,以及参考2024 年同期的情况,6 月社零数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但是全年来看,消费端仍是支撑全年经济增速的重要抓手,拉动消费方面有望推出更多有力的政策,例如北京市7 月10 日发布《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着力优化消费供给,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因素。
部分产业需要加力推进产能出清与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防内卷”。针对“卡脖子”产业,推动产业升价和国产替代,而非“内卷”性质的扩张。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竞争。
市场观点:政策窗口期更多利好政策有望加速落地,风险偏好可能继续回升海外方面,前期抑制市场风险偏好的负面因素持续释放,海外科技股连续反弹。6 月FOMC 会议发布了经济预测摘要,下调2025、2026 年GDP 增速预期,上调2025-2027 年失业率预期,上调2025-2027 年PCE 和核心PCE 预期,后续美国经济走势“滞涨”预期进一步上升。近期美联储释放出更多的降息信号,市场逐渐押注降息,情绪上有所回暖。
国内来看,经济数据整体平稳且具备韧性,前期稳增长政策已逐渐消化,市场期盼新一轮宏观政策加码发力。进入7 月,政治局会议时间窗口政策预期有所提升,货币政策、房地产、化债、“两新两重”、资本市场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新政策有望落地。7 月11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这是今年1 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地细则之一。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3 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 年周期指标+5 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长周期指标所占权重有所更大。往后来看,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更多长线资金有望更积极入市,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
市场机会来看,目前中报业绩预告逐渐披露,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机会。当前股市仍缺乏明确的主线,前期因整体风险偏好抑制而出现波动的部分科技成长板块(半导体、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值得重点关注;新消费、创新药等成长性行业在短期调整后仍存在明确的向上逻辑;银行、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等偏稳定行业在风险未完全释放的时间点仍具有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市场波动风险等 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汪毅/王小琳 日期:2025-07-16
6 月核心CPI 同比为0.7%,前值0.6%,核心CPI 已连续四个月处于上升区间。非食品物价表现表现好于食品,6 月食品CPI 同比为-0.3%,前值-0.4%;非食品CPI 同比0.1%,前值0.0%。服务的物价表现表现好于消费品,6 月服务CPI 同比为0.5%,前值0.5%;消费品CPI 同比为-0.2%,前值-0.5%。
从具体项目来看,食品CPI 低位徘徊,房租、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用燃料、通信工具等价格同比继续下跌,家用器具、家庭服务、旅游、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价格同比相对较好,主要集中在服务消费领域。猪肉价格方面,6月猪肉CPI 当月同比为-8.5%,前值为3.1%,猪肉价格下跌明显,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生猪降重加速出栏,往后来看,猪肉供给可能逐渐降低,猪肉价格有望回升。
PPI 方面,6 月PPI 同比-3.6%,前值-3.3%;环比-0.4%,前值-0.4%。PPI同比已连续33 个月处于负数区间。6 月PPI 环比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部分原材料制造业价格季节性下行,绿电增加带动能源价格下降,以及一些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价格承压。6 月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PPI 同比降幅均未收窄。生产资料PPI 同比-4.4%,前值-4.0%;生活资料PPI 同比-1.4%,前值-1.4%。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跌幅仍继续扩大,生活资料中的食品类、耐用消费品类也保持负增长趋势,衣着类、一般日用品类PPI 增速相对较好。新兴产业(汽车制造、电气机械、TMT 等)的PPI跌幅也未出现明显收窄。总体来看,本轮PPI 下跌范围更广、幅度更大、现阶段的支撑因素较少。
物价持续低迷的原因,国内来看,首先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于房地产上游制造和下游销售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拖累上下游产业链物价。第二是居民收入以及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居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缩水,导致居民整体消费需求不足,实施消费降价刺激政策也使得CPI 低位徘徊。第三,2023 年以来,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品价格和利润持续走低。海外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PPI 变动有一定的影响;出口方面,疫情后出口增速较高以及目前的“抢出口”现象对于PPI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后续贸易谈判局势的不确定性较高,外需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性,对于PPI 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拖累。
走出物价低迷的困境,需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按照此前高层会议的要求,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聚焦新基建、城市更新等;政府专项债券以及一些其他的超常规财政工具适度超前发力;在外贸纾困和企业减负等方面,财政可能也将和其他配套政策协同发力。适时降准降息,用好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 工具。
需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的需求端,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报酬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报酬;稳定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消费的供给端,“以供给创造需求”,在服务消费、新消费等领域持续实施支持政策,包括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冰雪经济、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数字消费、旅游业、体育赛事经济、中医药健康发展等。同时,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2025 年6 月,由于618 促销活动在5 月提前发力,部分地区新的“国补”资金未下达,以及参考2024 年同期的情况,6 月社零数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但是全年来看,消费端仍是支撑全年经济增速的重要抓手,拉动消费方面有望推出更多有力的政策,例如北京市7 月10 日发布《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着力优化消费供给,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因素。
部分产业需要加力推进产能出清与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防内卷”。针对“卡脖子”产业,推动产业升价和国产替代,而非“内卷”性质的扩张。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竞争。
市场观点:政策窗口期更多利好政策有望加速落地,风险偏好可能继续回升海外方面,前期抑制市场风险偏好的负面因素持续释放,海外科技股连续反弹。6 月FOMC 会议发布了经济预测摘要,下调2025、2026 年GDP 增速预期,上调2025-2027 年失业率预期,上调2025-2027 年PCE 和核心PCE 预期,后续美国经济走势“滞涨”预期进一步上升。近期美联储释放出更多的降息信号,市场逐渐押注降息,情绪上有所回暖。
国内来看,经济数据整体平稳且具备韧性,前期稳增长政策已逐渐消化,市场期盼新一轮宏观政策加码发力。进入7 月,政治局会议时间窗口政策预期有所提升,货币政策、房地产、化债、“两新两重”、资本市场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新政策有望落地。7 月11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这是今年1 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地细则之一。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3 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 年周期指标+5 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长周期指标所占权重有所更大。往后来看,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更多长线资金有望更积极入市,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
市场机会来看,目前中报业绩预告逐渐披露,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机会。当前股市仍缺乏明确的主线,前期因整体风险偏好抑制而出现波动的部分科技成长板块(半导体、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值得重点关注;新消费、创新药等成长性行业在短期调整后仍存在明确的向上逻辑;银行、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等偏稳定行业在风险未完全释放的时间点仍具有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市场波动风险等 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汪毅/王小琳 日期:2025-07-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