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点评报告:空天算力迎来布局良机
事件: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再次强调空天算力
9月11日,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发表《人工智能: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重磅演讲。提出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席太空,此前5月14日,之江实验室发起的“三体计算星座”12颗卫星上天,并首次地面真正意义上的8B AI模型放到太空,第一次完整地实现太空卫星的互通互联。
算力上天大有可为,太空AI前景光明
传统模式下,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根据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解释,把算力带到太空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在轨处理,这样大量的数据不用下传,可以实时处理,提高太空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使将智能搬到太空成为可能。我们看好三体计算星座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产业趋势加速落地,未来潜力值得期待
5月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计算卫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比特每秒),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每秒千万亿次运算)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根据计划,2025年之江实验室还将携手国星宇航、智星空间、地卫二等企业,共同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最终,“三体计算星座”的目标是打造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规模将达到1E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有望超过目前地面上大部分单体数据中心。
投资建议
推荐空天算力投资机会,受益标的包括普天科技、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
风险提示:产业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研发不及预期风险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