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双周报:央行重启购债操作,有望缓解银行负债压力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截至2025年11月06日,近两周银行、证券、保险指数涨跌幅分别+0.25%、+0.62%、-0.67%,同期沪深300指数+1.89%。在申万31个行业中,银行和非银板块涨跌幅分别排名第26、23位。各子板块中,重庆银行(+8.44%)、东北证券(+10.09%)、中国平安(+1.90%)表现最好。
周观点:银行:央行时隔十月拟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旨在应对流动性波动,强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当前降准降息空间相对有限,央行重启购买国债操作,有望为银行体系注入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
银行息差压力,提升资金融出能力,并改善债市承接能力以配合财政发债,银行作为主要持债机构的资产账面价值有望提升。临近年末,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大,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增强了央行应对季节性波动的灵活性,为银行经营提供了更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展望后市,资金向银行板块迁移的逻辑仍为确定性稀缺时代对相对安全边际的追逐,只要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的核心矛盾未发生根本性扭转,险资、被动资金以及公募基金等增量资金对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股的配置需求就会持续存在,该逻辑在强化分红、驱动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红利与稳健基本面的共振下,正推动银行股实现估值重塑。
证券:受益于市场的高热度行情,2025年前三季度证券行业业绩表现亮眼。全行业可比券商实现归母净利润1837.82亿元,同比增长61.25%,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03.59亿元,环比增长26.45%。经纪与自营业务为业绩高增的核心驱动因素,同比分别增长74.64%、43.83%。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强化,中信证券与国泰海通归母净利润均超200亿元。展望后续,市场做多情绪与机构上调两融规模上限,共同印证对后市信心的增强。行业增长持续性将考验各家券商在市场Beta之上的资产配置与业务协同等Alpha能力。
保险: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最新利率研究值为1.9%,环比上季度下降9bp。自9月1日开始,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50bp至2.0%,行业迎来短暂的“炒停售”潮,透支三季度部分需求,短期对销售端带来一定的压力。展望四季度,透支需求影响有望逐步缓解。在预定利率动态调整的机制下,利差损风险有望实现有效防范,为行业分红险产品转型带来战略调整期。受益于资本市场的慢牛行情,A股上市险企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其中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第三季度单季净利增速分别达91.5%、88.2%。中长期来看,行业估值仍有较大向上空间,在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鼓励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支持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比例。在股债跷跷板效应推动下,长期利率企稳回升,缓解利差压力,抬升权益资产内在价值,利好板块估值向上修复。
投资建议。银行:建议关注成都银行(601838)、宁波银行(002142)杭州银行(600926)、常熟银行(601128)、招商银行(600036)、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工商银行(601398)和中信银行(601998)。保险:中国太保(601601),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601336)。证券:浙商证券(601878)、国联民生(601456)、方正证券(601901)、中国银河(601881)、中信证券(600030)、华泰证券(601688)、国泰海通(601211)。
风险提示:贸易战引发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银行海外业务收益受损、风险敞口扩大的风险;关税战贸易战扰乱产业链供应链,银行对相关企业信贷投放回笼困难,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风险;代理人流失超预期、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长端利率快速下行导致资产端投资收益率超预期下滑的风险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