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简评报告:各部委发布会有哪些增量信息?

股票资讯 阅读:22 2025-03-07 14:35:15 评论:0

  核心观点

      总量政策表述整体符合预期,结构上科技再次成为重点。央行以“总量宽松+结构优化”双轨发力,择机降准降息降低融资成本。财政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此外,为提振消费,给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有望落地。债券市场科技板,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设立航母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超预期举措有望提振市场信心,叠加产业催化涌现,我们认为春季行情有望继续,科技成长板块仍为主线,中国资产信心重估的中期趋势也将延续。重点关注行业:

      国产算力、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化、军工、服务消费、地产、钢铁等。

      信息或事件: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6 日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简评:

      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双轮驱动,释放稳增长信号。潘功胜行长明确释放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信号,强调总量与结构双重发力。在总量层面,央行将择机降准降息,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和结构性工具利率仍有下行空间,旨在通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维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实现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匹配。

      这一表态显示央行对当前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前瞻布局,尤其是通过总量工具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需求疲软的压力。结构层面,央行强调对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普惠小微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并计划扩大再贷款规模至8000 亿—1 万亿元,体现“精准滴灌”思路。此举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有助于避免“大水漫灌” 带来的金融空转风险。

      债券市场创新与科技金融改革深化。央行将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作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通过三类主体: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私募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债补充科技贷款资金,成长期科技企业可发行中长期债投入研发,头部私募机构则能通过长周期债券匹配硬科技投资需求。这一创新不仅拓宽了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更通过制度设计如风险分担、成本优化等方式解决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融资痛点。结合再贷款政策优化,科技板与再贷款形成“直接+间接”融资组合拳,有望引导社会资本向早期、长期、硬科技领域倾斜,加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形成。

      汇率政策定力与跨部门协同增效。潘功胜重申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一贯性,强调市场决定汇率与防范超调风险的平衡。在当前全球货币环境分化、美欧货币政策错位背景下,央行明确反对投资壁垒政治化,传递出保持汇率弹性与稳定的双重信号,旨在维护外资对华科技投资的信心。同时,政策协同成为关键词:金融与产业政策“有保有控”的配合,如限制过剩产能信贷、贴息、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央行与证监会的资本市场稳定合作。

      这种协同既有助于提升政策传导效率,也反映宏观治理从单一工具向系统化调控的升级,但需警惕跨部门协调成本过高可能导致的政策滞后效应。

      证监会三大改革释放强信号。吴清发言表示“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筑牢股市健康发展根基。”以制度优化吸引长期资本、以严监管净化市场生态,直指当前资本市场痛点。引入社保等“耐心资本”既可以缓释短期波动风险,亦有望破解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困局;强化严监严管虽能加速劣质企业出清, 却可能短期抑制市场活跃度,需平衡合规成本与创新空间。改革组合拳通过制度适配性提升与资金结构优化, 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长期观察市场化改革深度与监管弹性的动态校准。

      政策机遇与潜在挑战并存。此次政策组合释放了清晰的稳增长、调结构意图,降准降息预期将提振市场信心,科技金融改革有望催化新质生产力投资热潮;央行多位施策体现了“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平衡智慧,实际的政策效果需观察市场主体的响应程度与宏观基本面变化。

      随着两会召开以及三月末业绩披露期的到来,政策和企业财报的关注将上升。而中期来看,需求回稳与供给收缩带来的盈利改善与资金流入等中期环境更没有改变,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也仍将持续,产业趋势共识下,科技成长板块仍为主线,从全球比较与选择的角度来看,中国资产信心重估的中期趋势预计也将延续。除了科技之外,信贷、钢铁板块、房产市场和消费领域等边际数据呈现改善的信号,部分相关领域方向值得关注。中期“AI+”仍是主线,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转入景气验证阶段,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 震荡整固回稳之后,能验证真实产业景气进展的方向依然值得关注。

      近期重点关注行业:国产算力、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化、军工、服务消费、地产、钢铁等;关注主题:央国企市值管理,机器人,AI+等。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果/姚皓天 日期:2025-03-07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