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我国学者新成果为探索光学领域提供全新视角
我国学者新成 果为探索光学领域提供全新视角。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宋清华、李勃,材料学院周济院士与合作者首次提出一种实动量拓扑光子晶体的概念,发现光子晶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BIC 共振模式,揭示了无序中稳定拓扑的形成机制,并实现了光子晶体的有效信息编码,有望推动光子芯片等微纳光学器件的发展,并可应用于高稳定性高容量的光通信技术、复杂结构光的生成、高维量子纠缠技术、生物粒子的精细光学操控、AR/VR 显示器件等多个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蛋白质组学技术革新为AI 赋能精准医疗开辟新局面。西湖大学医学院郭天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Judith A.Steen 和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Matthias Mann 联合发表综述,系统回顾了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从7 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MS 蛋白质组学在解析生物系统中的多维应用,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并展望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在自动化、多组学数据整合和AI 的推动下,蛋白质组学技术将不断突破现有瓶颈,为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精准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科学家找到合成生物技术治疗实体肿瘤的关键原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联合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性阐释合成细菌靶向抗肿瘤的双效协同机制,即细菌通过一种名为白介素-10 的信号分子与肿瘤内的免疫细胞进行“对话”,并使中性粒细胞无法运动,从而让细菌躲过免疫细胞“追捕”,同时细菌为了自身生存而激发出的白介素-10 信号分子让CD8+ T 细胞对肿瘤发起猛烈攻击,还发现了免疫细胞存在的“迟滞效应”机制,这种机制使肿瘤组织中的白介素-10 受体水平高,使正常组织中的白介素-10 受体水平低。上述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精准改造细菌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验证月球岩浆洋模型。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并指出月球表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科学家为纳米颗粒自组装提供全新研究范式。复旦大学化学系董安钢、李同涛团队联合该校高分子科学系李剑锋团队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倪冉团队,利用非凸纳米颗粒为构建基元,并通过调控颗粒的局部曲率,创造出类原子价键特性的颗粒间定向相互作用,设计并合成了哑铃形纳米晶,实现了互锁式长程有序组装,且能通过精确调节哑铃形颗粒的凹度精准控制颗粒键合方向,并构筑了多种低密度、低对称性的复杂超晶格结构,为纳米基元键合方向性的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与灵活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