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专题研究:泛消费亮点渐增 优选高性价比方向
核心观点
近期,随着泛科技资产进入催化空窗期,投资者开始寻找有承接潜力的板块,我们认为,部分泛消费行业可能是潜在的调仓去向之一。第一,促消费是2025 年的政策重心,具体措施陆续出台,抓手愈发明确。第二,短期看,高频数据、企业盈利预期显示泛消费基本面正在点状改善。中期看,就业企稳、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房价筑底等积极信号渐现,收入和消费倾向渐具改善基础。第三,部分泛消费的估值性价比较高,外资等亦有潜在增配空间。
具体行业上,我们筛选了基本面有韧性、估值性价比较高且政策有催化的方向,建议关注:A 股白电、航空、消电龙头,港股可选零售、美护、汽车。
政策:决心更坚定,抓手更明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置于政府工作任务首位,体现政策重心向消费的倾斜。3 月16 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方案》涵盖了优化供给、提振需求、改善环境、资金支持等促消费的各个方面。从具体抓手看,受益的细分方向包括:1)大宗商品:以旧换新相关的家电、汽车、消费电子;2)传统服务:
文体旅游(航空/OTA/社交消费)、特色餐饮;3)新消费:冰雪经济相关的运动服饰,特色IP 相关的可选零售以及AI+消费相关的智能终端;4)育儿补贴相关的乳品、母婴用品。《方案》体现了促消费的政策决心和持续性。
基本面:短期高频数据点状改善,中期消费复苏的积极信号增多短期,尽管消费复苏的持续性尚需进一步的数据验证,但我们观察到了点状复苏的一些迹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高频数据看,1-2 月社零同比改善,服务、文体娱乐、消费电子等表现亮眼;出行链等在假期后程仍有韧性;部分食饮和餐饮品类价格企稳乃至出现提价。第二,A 股白电以及港股可选零售等行业体现出强于整体的盈利韧性。第一,就业的前瞻指标回升迹象初现,为收入预期改善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地区积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将储蓄更多用于消费有促进作用。第三,1-2 月二手房价格降幅收窄,一线城市筑底迹象更明显,地产财富效应对消费倾向的扰动可能减弱。
估值:三维度评估中国消费资产中的高性价比方向纵向比较中国资产的估值水位,泛消费是其中的相对“洼地”,典型消费行业的估值均处于近5 年的中位数以下。我们进一步从两个维度筛选其中的高性价比方向。第一,从中国龙头与境外龙头的PEG 比较看,国内调味品、零售、家电、纺服、消费电子、美护、饮料等行业龙头的性价比高于海外。
第二,从A/H 市场内部各泛消费细分行业与其他行业的PEG 比较看,A 股中航空、白电、消费电子等性价比较高。港股中,消费者服务、汽车等性价比较高,美护、可选零售等性价比尚可。
资金:中期看,泛消费中,部分行业外资、公募的增配空间仍较大
在前述政策、基本面、估值性价比比较的基础上,中期视角,我们进一步评估行业的机构筹码压力,外资和公募筹码出清程度高可作为加分项。我们发现,社服、零售等服务性消费的外资及公募筹码出清程度均已较高,若未来复苏由点及面扩散,潜在增配空间较大。航空、白电的外资筹码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公募筹码仍处于同期偏高水位。美护则是公募筹码出清已相对充分,但外资的筹码水位并不低。资金视角,上述行业或可重点关注。汽车、消费电子的机构筹码拥挤度则已相对较高,资金视角的优先级相对低。
风险提示:国内基本面复苏持续性不及预期;促消费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