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策略:哪些企业有望受益于“扩内需”?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4-21 09:02:04 评论:0

  提振内需的必要性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正在提升

      外部冲击之下,“扩内需”必要性进一步提升。美国近期实施的关税政策力度远超预期,扰动全球贸易秩序,加剧全球经济放缓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动态演绎,截至4 月16 日,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累计各种名目的关税已达到245%。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对等关税、出口管制、反倾销调查、WTO诉讼等,维护多边贸易。与此同时,在外部尤其贸易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更为积极地实施内需刺激政策必要性提升,以国内增长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前时点“扩内需”的效果或优于以往。第一,从政策空间来看,近期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CPI同比2 月起再次进入负增长区间,PPI同比持续低位运行,通胀低位为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第二,从政策目标来看,扩大内需是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两会明确的首要任务。特别地,2024 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落地后,地方偿债压力缓解,为新增投资及民生支出释放财政空间,地方政府配合中央逆周期调控的能力和意愿增强。第三,私人部门信心逐步企稳。3 月统计局公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均收窄,中金统计的同质二手房价格环比与2 月持平;股市方面,自去年9 月底市场回暖,A股成交活跃,风险溢价有所改善。住房与股市双企稳有助于稳定居民财富预期,叠加以旧换新等政策,消费信心与实际消费正同步回升。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已连续第三个月回升,3 月社零同比增长5.9%创2024 年以来新高。此外,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积极信号,腾讯等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加大资本开支,显示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撑共同推动民企投资意愿改善。第四,AI 与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创新消费和投资需求。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人工智能+”写入年度重点任务,明确支持大模型、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的发展。上述四个有利条件叠加,为内需政策的持续落地奠定基础。

      关注相关政策力度与方向。回顾以往政策经验,我们认为应对性政策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扩内需相关,包括消费和投资领域。当前稳需求的核心仍是消费。短期来看,今年针对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政策规模约为3000 亿元,进一步扩围加力——如扩大以旧换新的商品品类,或考虑纳入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更多的资金投入等,有望成为提振消费的有效途径。中长期来看,政策着力点有望考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网建设等。养老和医保领域制度面临进一步的优化变革。生育政策和人力资本培育领域的政策力度也有望加强。如根据部分地区试点经验,更大范围内推出生育补贴方案等。从就业角度,外部风险可能带来短期摩擦性失业,也可能出台针对性的失业补贴措施,稳定消费。投资领域的重点仍在于稳地产。关注地方与土地收储相关的专项债发行进度,近期总理视察地方楼市并强调房地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后续城中村改造和土地收储力度如若增强,有望进一步提振房地产销售及稳定新开工和投资。第二,外部冲击下的应对支持。出口转内销支持性政策力度有望加大,且考虑渠道、标准和产品类别等现实问题,为出口企业提供贸易相关的税费补贴也有望成为政策的考量方向之一。历史上如2018-2019 年期间,政府曾通过降低增值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支持企业;疫情期间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措施,有助于缓解相关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内需提振下有望受益行业及上市公司梳理

      我国具备应对外部冲击的有利条件,市场中期机会大于风险。本次美国关税冲击之下,A股市场显现较强韧性,经历对等关税宣布后一个交易日的短暂调整后,近两周延续修复态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政策上,本次我国政策针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应对更为从容,与美国面临的“滞胀”环境不同,我国所处的低通胀环境使得政策发力方向更为明确,市场对政策发力也有一定预期。资本市场方面,维稳资金及时注入流动性,上市公司集中发布增持与回购公告,维护市场信心;另外美国超预期的关税加征幅度,反而加快市场消化关税事件的速度。向前看,随着前期回调缺口逐渐修复,我们认为市场可能进入政策观察期,基于前文所述可能受益内需增长和政策预期的相关板块或仍有相对表现。我们结合中金宏观/行业分析师观点,自下而上梳理相关行业及标的,供投资者参考:

      消费类行业:消费是内需提振的重心,历史经验显示消费板块的投资主线可能随宏观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其中房地产周期的影响较强。在信用扩张、财富效应强的阶段(如2009-2010 年, 2016-2018 年),居民消费升级意愿强烈,中高端消费品如高端白酒、高档家电和品质服饰受益较明显,呈现量价齐升特征。通胀走低、增速放缓的阶段(如2011-2014 年, 2018-2019 年,2021-2023 年),消费主线则转向悦己型消费和平价替代品,例如文化娱乐、零食、小家电及“口红效应”产品热销。同时,渠道创新(网购、电商直播、渠道下沉)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能有效利用新渠道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结合当前背景与消费主线变化规律,我们建议关注以下领域:盈利受宏观波动影响小,且关税提升影响价格预期的农业产业链,如种植业、种业、农业机械等;受益于政策支持的功能性日用品,如乳制品、调味品等;逐步进入旺季的啤酒和饮料板块;与免税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首发经济相关的商贸零售、医药、户外装备、轻工制造等细分行业;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且受关税影响较小的家电等细分行业,如白色家电与内需型两轮车;政策积极引导的服务消费领域,如受益于文旅消费券、景区票价优惠政策的餐饮旅游行业龙头;部分新消费场景和业态,如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相关板块。

      科技领域国产替代:在外部技术限制和内部转型升级双重驱动下,我国科技产业“补短板、锻长板”的需求依然迫切,国内替代进口的趋势方兴未艾。科技自立自强已提至战略高度,相关行业享有政策红利,且本身蕴含成长空间,看好半导体、工业软件、AI 软硬件等国产替代板块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低估值基建与地产链:不同于以往单纯依赖房地产投资拉动,本轮政策或更强调新老基建双轮驱动、房地产业平稳转型。房地产市场如若筑底企稳,将有助于减轻对内需的拖累并带动相关消费,稳地产政策或仍有进一步加力可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程或利好低估值建筑、建材、家居家装等行业,房地产新开工和竣工的回升也将带动水泥、玻璃、防水材料等需求企稳。我们认为传统基建板块发力空间或有限,直接面向产业升级和未来需求的科技和绿色新基建,如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智慧电网等,预计将成为政策发力的重要抓手。

      A股周度市场回顾(2025 年4 月14 日至4 月18 日)

      市场表现:市场震荡上行,成交有所下降。本周A股市场呈现震荡态势,上证指数上涨1.2%。大小盘分化,大盘风格获较多资金流入。偏大盘蓝筹的上证50 和沪深300 分别上涨1.5%和0.6%,偏中小盘的中证1000 下跌0.5%。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 分别下跌0.6%和0.3%,中证红利上涨1.7%。投资者交投情绪走弱,日均成交额较上周下降5000 亿元至1.1 万亿元左右,周五单日成交金额创年内新低。行业层面,红利资产领涨,银行、地产、煤炭和石油石化等涨幅居前,国防军工、农林牧渔和计算机等表现不佳。

      近期关注以下进展:1)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整体实现平稳增长。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4%,与2024 年四季度持平,季调环比增长1.2%。虽然面临高基数,但政策前置发力叠加出口前置效应支持,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社零同比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1 个百分点,其中3 月同比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房地产继续拖累,不过,3 月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跌幅均有收窄,前期政策效果仍在显现。2)3 月出口数据现季节性改善。3 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12.4%(1-2 月为+2.3%)、进口同比-4.3%(1-2 月为-8.4%),出口高于预期、进口低于预期。3 月整体出口环比基本符合季节性,同比因基数下降改善。对美国出口或同时受到新加征关税和出口前置效应的影响。展望未来出口,中金宏观组预计关税不确定性是短期内影响出口的最重要因素,二季度出口或面临一定压力。3)央行公布3 月金融数据。3 月新增社融 5.89 万亿元,同比多增 1.06 万亿元,社融同比增速从 8.2%回升到 8.4%,超过市场预期。3 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达到 7.4%,较 2 月贷款同比增速上升 0.1 个百分点,继2023 年3 月后贷款余额增速首次实现同比回升。广义货币方面,M2 增速基本持平,M1 增速上升较快,流动性保持相对充裕。

      4)海外方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必须确保关税不会引发更持久的通胀上升,并不急于降息。

      行业配置:我们建议关注以下配置主线,1)景气成长,成长行业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方向,近期外部风险增加可能带来短期行情仍有波动,但经历调整后预计仍将是重要投资主线之一,关注估值持续收缩、基本面预期有望迎来出清拐点的成长产业,包括锂电池、高端制造,半导体、消费电子、软件等为代表的科技软硬件等。2)新型红利,今年红利资产可能并非整体性趋势性机会,更多为阶段性、结构性表现,建议结合现金流及股息率配置,新视角关注食品饮料等泛消费领域。3)政策支持,受益于内需政策加强和基本面预期改善的顺周期行业可能有阶段性机会,同时关注并购重组、破净、化债等政策预期较高领域。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求索/魏冬/黄凯松/李瑾/朱嘉懿 日期:2025-04-2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