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解读:政策协同发力 提振市场信心
事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 年5 月7 日上午9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多部门政策协同发力,稳定呵护市场。
观点:
多部门协同部署,呵护资本市场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实施好适度宽松的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下一步央行具体政策举措为: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 万亿元。
第二,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地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为0%。第三,下调政策利率0.1 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 个百分点。第四,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公布利率0.25 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政策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这些都从目前的是1.75%降到1.5%。
抵押补充贷款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第五,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 个百分点。5 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第六,增加3000 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有目前的5000 亿元增加至8000 亿,持续支持“两新”政策的实施,也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第七,设立5000 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第八,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 亿元,与调降再贷款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第九,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原额度为5000 亿元),和股票回购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原额度为3000亿元)的额度合并,这两个工具总额度为8000 亿元。第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风险央行提供低成本的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征信措施,分摊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的融资提供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主要监管指标处于健康区间。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8 项增量政策,一是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二是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为市场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三是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四是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稳企业、稳经济。五是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
六是修订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七是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八是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国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下一步证监会将:第一,全力巩固市场维稳向好的势头,动态完善应对各类外部风险攻击的工作预案,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 类平准基金作用;第二,进一步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措施,在市场层次、投资者保护等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第三,将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第四,协同各方继续提升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规模和占比,抓紧印发和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
中长期耐心资本持续发力,呵护市场
耐心资本持续发力,稳定市场。2025 年4 月7 日,中央汇金当日增持ETF 超1000 亿元,首次公告明确承担"类平准基金"职能,承诺持续增持。2025 年4 月8 日,央行宣布为中央汇金提供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险资权益投资比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大增持回购力度,社保基金公告已主动增持股票并承诺继续加仓,其他国资平台(如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同步增持央企及科技股。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持有人,从行业分布来看,耐心资本2024 年报中在669 家上市公司中出现了856 次,2025 年一季度在696 家公司中出现874 次,较2024Q4 分别增长了4.04%和2.10%。从行业覆盖来看,耐心资本持有个股在31 个申万一级行业均有覆盖,其中持有的前五大行业分别为医药生物(9.91%)、基础化工(7.61%)、机械设备(7.04%)、电力设备(6.75%)、电子(6.32%),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央行政策工具助力市场增强流动性
2024 年9 月,央行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随着工具的逐步落实给市场带来了流动性支持。(1)回购增持再贷款:根据万得口径统计,2025 年4 月1 日至5 月5 日期间,共有138家上市公司开展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额已达312 亿元。(2)金融机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此外,根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2025 年4 月23 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 年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存续10 项,余额合计5.9 万亿元。
上市公司回购步伐加快
2025 年春节以来,上市公司回购步伐正在加快。2025 年4 月,上市公司总回购金额达139.7 亿元,相较3月份上涨71%。2025 年2 月至今,同比降幅分别为46%、69%、8%、21%(5 月1-6 日),同比来看,回购金额的降幅正逐步缩窄。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活跃度不断攀升,仅统计以回购为目的的再贷款申请额,今年 2 月-4 月分别为48.08、56.27、225.74 亿元,分别为月度总回购金额的0.56、0.69、1.62 倍,贷款期限在12-36 个月不等,体现了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心改善。
上市公司回购几乎覆盖所有行业,以申万一级行业口径计,31 个行业中有30 个开展了股票回购。年初以来至2025 年5 月6 日,以累计回购金额最大的两家公司为例,回购金额分别为19.48 亿元和11.10 亿元,其公告的回购目的均为减少注册资本,年内已开展多轮回购,按计划仍有增量资金用以后续回购。
基金自购和券商回购彰显对市场的乐观信心
2025 年4 月以来,A 股市场在外部环境冲击下保持充足韧性,基金公司的自购节奏持续加快。截至2025年5 月6 日,共有11 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产品,总体金额达5.14 亿元。其中,建信基金于4 月19日公告称,将于近日运用固有资金不少于1.8 亿元人民币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加上此前公布的1.73亿元(2024 年四季度至2025 年一季度)自购额,其累计自购金额将达3.53 亿元。除建信基金外,公告自购金额在5000 万元及以上的公募基金有4 家,分别是博时基金(6500 万元)、兴证全球基金(6000 万元)、摩根资产管理(5400 万元)、招商基金(5000 万元)。整体来看,公募基金的自购产品多指向权益类基金,承诺持有时间多为1 年以上,体现出机构投资者对A 股市场的乐观预期。
风险提示:上市企业盈利波动较大;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