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PMI数据点评:4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较大幅度下行 后期扩内需将成为主要支撑点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13 18:38:26 评论:0

  事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5 年4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3 月下降1.5 个百分点;4 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3 月下降0.4 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9%,比3 月下降1.5 个百分点,服务业PMI 指数为50.1%,比3 月下降0.2 个百分点;4 月综合PMI 产出指数为50.2%,比3 月下降1.2 个百分点。

      4 月PMI 数据要点解读如下:

      4 月制造业PMI 指数下降1.5 个百分点,符合预期。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部环境急剧变化。4 月初美国对全球加征所谓的“对等关税”,我国外部经贸环境骤然生变,外需出现明显下滑,对制造业供需两端形成较大拖累。这是4 月制造业PMI 指数出现近两年来最大幅度下行的主要原因。二是季节性因素。3 月是制造业旺季,4 月制造业景气度会有季节性下行。数据显示,过去10 年中,4 月制造业PMI 指数比3 月平均低0.8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3 月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大幅下行4.3 个百分点,降至44.7%,为近28 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我们估计,这主要是高关税下,来自美国的出口订单大幅下滑所致,也不排除特朗普政府掀起全球贸易战后,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较大冲击,美国之外的出口市场也出现波动。由于出口交货值在我国制造业产值中占比45%左右,4 月外需大幅下滑,直接拖累制造业整体市场需求较大幅度走低,4 月新订单指数为49.2%,较上月下行2.6 个百分点。外部环境生变、市场需求走低,企业生产也受到拖累,4 月生产指数为49.8%,较上月下行2.8 个百分点。

      其他方面,受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加征关税冲击,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转弱,4月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加之国内市场“供强需弱”局面延续,当月制造业PMI指数中的两个价格指数都有较大幅度下行。其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下降2.8 个百分点,降至47.0%,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1 个百分点,降至44.3%,都处于较深的收缩区间。我们判断,4 月PPI同比将从上月的-2.5%降至-3.0%左右。

      4 月制造业PMI 指数的主要亮点在于,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PMI 指数虽较上月回落0.8 个百分点,但继续处于51.5%的扩张区间,表明在市场需求较旺、政策支持较强的双重带动下,当  前高技术制造业不仅增速领先,而且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另外,4 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较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相对较低,这意味着近期“两新”等扩内需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月服务业PMI 指数为50.1%,较3 月下降0.2 个百分点,符合季节性规律。4 月服务业PMI 指数继续处于扩张区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清明假期带动居民旅游出行等服务业景气度改善;二是新动能相关行业景气度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4 月建筑业PMI 指数为51.9%,较上月下降1.5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房地产投资活动下滑拖累。不过,当月代表基建活动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9%,比上月上升6.4 个百分点,表明4 月稳增长政策正在显著加力,后期基建投资还有提速空间。另外,4 月建筑业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表明建筑业企业对后期基建提速和稳楼市措施加码抱有较强预期。

      整体上看,4 月制造业PMI 指数较大幅下行,显示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正在显现。4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明确部署,要求“加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意味着后期扩内需将显著加力,重点是大力提振消费,推动基建投资提速,以及加力稳楼市。我们判断,接下来内需扩张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外需放缓,成为制造业景气度的主要支撑点。考虑到短期内对美出口会有较大幅度下滑,对冲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中,我们预计5 月制造业PMI 指数还将处在收缩区间,但在稳增长政策加码等推动下,有望回升至49.5%左右。

      根据一般规律,在官方制造业PMI 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后,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综合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及物价走势,二季度“适时降准降息”的时机已经成熟,落地时间可能适度提前。

机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青/闫骏/冯琳 日期:2025-05-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