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资产荒”卷土重来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06 20:36:23 评论:0
  7 月债市,直接进入票息行情

      7 月债市行情紧跟保险、理财和银行的增量资金,或由其推动债市走出结构性行情。同时三类机构的资金流入节奏或有错期,银行负债或随跨季结束而迅速改善;理财规模扩容可能集中在上半月,债券购买力或在月中显现;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公布时点大概率在21 日前后,“降成本”预期或在中下旬发酵。因此,理论上债市慢牛行情的发展或有层次,短利率先行,短信用跟进,中长端补涨。

      但在实际情形中,虽然月初资金面极为宽松,银行边际负债成本(如存单等)也在快速下行,然而短久期利率债行情暂未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直接进入票息行情,以基金为代表交易盘开始在信用债、二永债板块积极挖掘剩余利差,同时在7-10 年政金债、10 年以上国债等板块寻找利差机会。

      “资产荒”,卷土重来

      一览当前的市场定价情况,国债10 年-1 年期限利差约为30bp,虽然较此前相对极端的20bp 有所扩张,但历史分位数并不算高,若将观察周期设为滚动1 年,国债10 年-1 年期限利差也仅位于38%的分位数;长端、超长端利率债的新老券利差在过去一周进一步压缩了2-3bp,目前剩余利差在2-5bp 左右;信用利差则全面走向低位,以城投债为参考,各等级、各期限信用利差普遍处于历史10%以内分位数,1 年、3 年等短久期品种信用利差已压缩至历史5%以内的极低水平。各种线索均指向,增量资金可能正在路上,但债市已经提前进入 “资产荒”状态。

      ?短期行情的两个决定变量

      一是资金利率能否在低位延续。目前可以观察到三个比较积极的信号:首先,在央行跨季投放持续大额回笼的过程中,银行体系的净融出规模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最为关键的大行净融出规模持续上升, 创2024 年4 月大型存款脱媒以来的新高水平。其次,存单发行利率正持续下台阶,7 月初国股行1 年期存单一级加权发行利率全线下行至1.6 0%以下,为今年春节以来最低点。再者,大行依旧具备二级配债诉求。综上,7 月流动性面临的挑战尚且不大,1.3-1.4%的隔夜利率大概率能够维持。

      二是7 月9 日将近,美方与其他国家关于对等关税谈判结果。近期美国政府致函贸易伙伴,称将设定新的单边关税税率,“十有八九”从8 月1日开始生效,税率可能从60%、70%到10%、20%不等。参考越南案例,新一轮谈判后,美国对越南的基础关税设置为20%,其余国家经越南的转运关税为40%;越南市场则对美国全面开放,并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

      美方提及的10-20%很可能是基础部分关税,而60-70%则是新增的附加条款,综合关税税率下调的可能性或不大,新增的“转口条款”或很大程度限制了国内企业出海的避税手段。此外,美越谈判中所体现的不平等意味依旧明显,若其态度延续至中美会谈,或使谈判进度被拖慢。总结而言,7 月关税博弈下,市场风险偏好或有波澜,有利于国内债市行情的发展。

      应对策略:不争先,不落后

      对于后续债市,我们维持看多观点,不过利率久期行情启动,可能有两种情景,一是央行明确的“宽货币”态度,坚定市场做多信心,此时“抱团”的力量可推动利率顺利下行;二是央行态度依旧模糊,但资金利率持续低位,存单、短国债大幅下行,此时市场则会自发再衡量不同期限的性价比,进而选择久期品种。第二种情形的发生,或与政府债供给息息相关,一方面,债券发行节奏决定着资金面的松紧,另一方面,倘若短久期国债单期供给规模大幅下行,大行一级市场存在配置缺口,其在二级市场买入短债力量增强,进而推动短端利率下行。

      不过从当前情况来看,以上两种信号都需要继续观察和等待,短期不争先、不落后,可能是更优选择。“不争先”是指当前可追逐利差的品种已然不多,若要继续追逐剩余利差,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可能会比过去几周要更高。以利率债的新老券为例,随着7 月初新老利差普遍压缩至低位,老券成交活跃度提升非常有限,目前博弈长久期利率债老券利差的风险收益比普遍走低。

      “不落后”则是当前的利空暂时不算明显,潜在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预期比较一致,如果资金面出现波动,不排除先调后涨可能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无需过度担心市场久期中枢与杠杆双双偏高的问题。就组合策略而言,紧跟市场的久期与杠杆中枢,不错过三季度的潜在机会即可。如果当前存在部分仓位希望博弈超额的机会,也可考虑用杠杆策略配合中长信用和类利率品种。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07-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