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案例看本轮并购趋势之二:并购潮愈演愈烈 以产业视角寻找洼地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07 08:24:00
评论:0
政策激活并购市场,A股并购量质齐升,去年9月至今年6月重大资产重组(含定增并购)已接近两百起,同比增幅高达172%,月均案例数增加12个。政策红利为上市公司并购科创资产扫清了诸多障碍。2025年5月1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四个首次”直击硬科技并购中的估值退出痛点。其中包括:(1)首次建立里程碑分期支付机制,允许48个月分期发行股份支付资产对价,化解估值分歧;(2)首次引入反向挂钩机制,降低私募基金退出壁垒,避免战略性资本缺位。6月6日,奥浦迈发布的全资收购澎立生物公告同步落实了这两点:VC投资满48个月,锁定期可缩至6个月,并按标的业绩分三期发股支付。
资金向科技资产倾斜,科创板并购潮被激活:伴随去年6月“科八条”出台,科创板并购事件数量占比从2023年的4%跃升至2024年的12%,2025年上半年达18%,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科技资产也是全A股市场并购的核心配置方向,2025年上半年,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定增股份购买资产事件中,电子、计算机作为标的资产的案例数占比分别为25%、19%。
A、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实际上蕴含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产业资本擅长识别掌握核心技术但资源不足的标的,而这类标的往往能成为并购的长期受益者:
(1)北方华创拟收购芯源微,后者既充实了北方华创的设备布局,又能借助大平台的支撑打开成长空间;(2)电信集团收购国盾量子:定增资金一次性支撑其多年研发投入,新签订单放量;(3)海尔集团拟对新时达发起收购:后者主业增速放缓,海尔入主既缓解其财务压力,更推动其技术与海尔机器人业务深度协同。这些案例共同表明,产业资本能精准锁定契合自身发展的标的,而被并购方也借此获得资源赋能,实现持续成长。
这一逻辑在上游资源领域同样成立。ST新潮遭产业资本要约竞购,背后原因是其美国页岩油资产虽具备稳定现金流优势,但因内部控制问题,估值长期处于洼地,而并购为该资产价值的重估提供了契机。以上案例均表明,本轮并购潮中,头部产业资本抢占自身能激活的优质资产。
在已实施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中,建议重点关注那些被收购方仍保留上市地位的交易,并将被收购方列为核心跟踪标的。从 2023 年以来的历史案例观察,这类被收购方在完成整合后,其股价往往持续走强,且在并购案件披露后再介入,依旧有较大重估空间。
B、谁会发起并购?从IPO撤回案例里“顺藤摸瓜”。
IPO与并购重组跷跷板:关注筹划上市未果的企业,并购事件特征为:(1)收购双方拥有同一实际控制人,这将显著降低后续并购推进之难度;(2)拟注入资产本身足够优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范,盈利能力突出;(3)上市公司短期基本面承压、市值偏小:典型代表如富乐德收购富乐华,松发股份收购恒力重工。我们从从过去几年有上市意愿的一级市场优质标的入手,寻找其实控人拥有A股上市平台的 —— 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这些优质标的可能通过并购寻求上市。
国资体系内,预计优质未上市资产将优先注入短期基本面承压的上市公司,背后的原因是地方需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以盘活国资,在IPO审核趋严下,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价值凸显;且随着“并购六条”放宽跨界收购限制,通过国资体系内资产置换、实现业务转型的案例正持续涌现。
风险提示:并购重组政策导向变化;并购后资产整合不及预期。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陆灏川/王雪蓉/牟瑾瑾/王胜 日期:2025-07-06
资金向科技资产倾斜,科创板并购潮被激活:伴随去年6月“科八条”出台,科创板并购事件数量占比从2023年的4%跃升至2024年的12%,2025年上半年达18%,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科技资产也是全A股市场并购的核心配置方向,2025年上半年,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定增股份购买资产事件中,电子、计算机作为标的资产的案例数占比分别为25%、19%。
A、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实际上蕴含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产业资本擅长识别掌握核心技术但资源不足的标的,而这类标的往往能成为并购的长期受益者:
(1)北方华创拟收购芯源微,后者既充实了北方华创的设备布局,又能借助大平台的支撑打开成长空间;(2)电信集团收购国盾量子:定增资金一次性支撑其多年研发投入,新签订单放量;(3)海尔集团拟对新时达发起收购:后者主业增速放缓,海尔入主既缓解其财务压力,更推动其技术与海尔机器人业务深度协同。这些案例共同表明,产业资本能精准锁定契合自身发展的标的,而被并购方也借此获得资源赋能,实现持续成长。
这一逻辑在上游资源领域同样成立。ST新潮遭产业资本要约竞购,背后原因是其美国页岩油资产虽具备稳定现金流优势,但因内部控制问题,估值长期处于洼地,而并购为该资产价值的重估提供了契机。以上案例均表明,本轮并购潮中,头部产业资本抢占自身能激活的优质资产。
在已实施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中,建议重点关注那些被收购方仍保留上市地位的交易,并将被收购方列为核心跟踪标的。从 2023 年以来的历史案例观察,这类被收购方在完成整合后,其股价往往持续走强,且在并购案件披露后再介入,依旧有较大重估空间。
B、谁会发起并购?从IPO撤回案例里“顺藤摸瓜”。
IPO与并购重组跷跷板:关注筹划上市未果的企业,并购事件特征为:(1)收购双方拥有同一实际控制人,这将显著降低后续并购推进之难度;(2)拟注入资产本身足够优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范,盈利能力突出;(3)上市公司短期基本面承压、市值偏小:典型代表如富乐德收购富乐华,松发股份收购恒力重工。我们从从过去几年有上市意愿的一级市场优质标的入手,寻找其实控人拥有A股上市平台的 —— 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这些优质标的可能通过并购寻求上市。
国资体系内,预计优质未上市资产将优先注入短期基本面承压的上市公司,背后的原因是地方需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以盘活国资,在IPO审核趋严下,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价值凸显;且随着“并购六条”放宽跨界收购限制,通过国资体系内资产置换、实现业务转型的案例正持续涌现。
风险提示:并购重组政策导向变化;并购后资产整合不及预期。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陆灏川/王雪蓉/牟瑾瑾/王胜 日期:2025-07-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